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吃美食,拿手機拍照是許多人的反射動作,但夏日炎炎,如果吃的是生魚片、生猛海鮮,這些食物只要離開冷藏,在攝氏30度到37度環境,超過12到18分鐘,腸炎弧菌將倍數成長。台灣衛福部食藥署呼籲,別再拍照打卡了,快把新鮮的生魚片吃下肚吧。 溫度加持 魚貝類最容易變質 食藥署食品組科長林蘭砡表示,腸炎弧菌存在於生鮮類食品中,特別是魚貝類,只要食材中有3%的鹽分,就能讓腸炎弧菌生長在優渥的環境中,這時環境溫度再「加持」,消費者吃下肚的生猛海鮮,就可能引發中毒,進而出現惡心、嘔吐、腹痛、頭痛、發燒、發冷等症狀。 抑菌沖洗 儲存攝氏10度以下 杜絕腸炎弧菌,除了少吃生食,料理時則建議先用自來水沖洗,將魚貝類中的鹽分去除,並儲存在攝氏10度以下,能抑制腸炎弧菌生長。 食物中毒 以仙人掌桿菌最多 不過,最常引發食物中毒的感染源並非腸炎弧菌,食藥署統計,根據2016年統計,中毒感染源以仙人掌桿菌最多,其次為諾羅病毒、沙門桿菌。 林蘭砡解釋,仙人掌桿菌存在於一般環境中,只要廚房衛生環境差,透過灰塵等,就可能傳播仙人掌桿菌;諾羅病毒則是存在汙染水源中,若水產品產自於汙染水源中,消費者又生吃,極可能暴露於諾羅病毒中毒風險。林蘭砡說,諾羅病毒只要煮熟就不會生長,若要避免,建議不要生吃海鮮。 沙門桿菌 在未煮熟雞蛋肉品 排名第三的沙門桿菌,存在於家禽、家畜腸道中,會垂直感染雞蛋,最常見是食用未煮熟雞蛋,或摸了雞蛋沒洗手又去料理其他食材,引發中毒。 沙門氏桿菌多存於生食中,最常見的是未煮熟的雞蛋或肉品,牛奶或肉類保存不當,也易引發細菌孳生。林蘭砡建議將料理生、熟食的砧板分開,以免被汙染。(陳雨鑫) 夏天生魚片離開冷藏超過12到18分鐘,腸炎弧菌將以倍數成長。(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