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我的經驗 【泰國世界日報訊】我30歲開始學游泳,為什麼這麼晚?因為20多歲確診僵直性脊椎炎,必須多運動。我因病投入免疫風濕科,研究文獻,了解水的浮力可減少脊椎壓力,對患者是很好的運動,決定從旱鴨子變泳者。我今年60歲,30年來「泳」不間斷。 僵直性脊椎炎症狀,從醫學系五年級出現,初期是腰痠背痛沒放心上,以為是讀書坐太久,但痠痛感維持,才覺得不對勁。當年對此病不太認識,找骨科學長看病,只認為是椎間盤突出。 晨間僵硬感 病兆已現 看病吃藥沒效,後續出現「晨間僵硬感」,早上起床特別痠痛,翻身下床很痛,得慢慢挪動身軀,花很多時間。而下床走一走痠痛感減緩,我仗著年輕,沒什麼大不了,直到大七痛苦真的找上門。 過去疼的時間10到20分鐘,但到台北榮總實習不久,疼痛拉長,從早痛到中午,因已進入臨床實習,我翻書查資料,研判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 台灣免疫風濕科先驅之一的醫師高德亨當時正好在北榮,他一聽主訴,就說是僵直性脊椎炎,接受X光及抽血確診。確診對我影響很大,原本對胸腔科有興趣,住院醫師訓練完畢,卻決定改免疫風濕科。惋惜的是,高醫師20年前首度搭飛機出國就遇空難,沒機會再感謝他。 年少發病 怕被說裝病 僵直性脊椎炎不只引發痠痛,患者特別疲倦,恰巧發病時在20歲左右,許多病人被誤認為「懶惰」或「裝病」。我症狀最嚴重時,正好當實習及住院醫師,讀很多文獻、做很多報告,還要研究處置病人,但因疲倦常打不起精神,壓力非常大。 尤其實習時,跟著主治醫師進開刀房協助拉勾,因拉勾不能擋到主治醫師視線,又得維持一段時間,每次都痠痛得受不了,也不敢說,當時只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副作用是胃潰瘍,我不敢吃,咬牙苦撐。 還有駝背症狀,患者痠痛不敢動,不動易使脊椎關節韌帶沾黏,約二成患者因病駝背。此外,患者吸吐氣時,也因疼痛導致胸部無法擴張,所以肺活量很差,嚴重者肺炎、呼吸衰竭機會高。 游泳緩解 旱鴨子變泳士 為了避免症狀,我開始運動,尤其是游泳,每項游姿都有擴胸姿勢,且能訓練肺活量,加上水有浮力,可減輕脊椎壓迫。我原是旱鴨子,30歲開始學游泳,工作再忙,每周抽一天游泳,現在也愛上騎單車。 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九成帶有「HLA-B27基因」,但擁有該基因者,不到一成發病。僵直性脊椎炎有家族遺傳傾向。我有11個兄弟姊妹,成為主治醫師後,親自診斷出3個哥哥都有。其中大我20多歲的大哥,確診時40多歲了,早就因病駝背了 。 就怕遺傳 訓練兒女運動 我的一對兒女也可能罹病,孩子小學時就訓練他們游泳,並認識此病。幸運的是,兒女至今未發病,仍保有運動習慣。 醫師靠教科書不一定能領會病人症狀。我是醫師也是患者,能將心比心,遇到同病者,會特別花時間說明如何與疾病共存,避免影響事業與生活。 依盛行率千分之四到六估算,在台灣約有10萬多名患者,但台灣免疫風濕科醫師太少,僅300多位,導致門診爆量,曾有醫師凌晨2點多才下診。我門診病人也非常多,為避免久坐疼痛,看診看到一半得站起身動一動,特別找牆角做伏地挺身,舒緩不適,矯正駝背。 (蔡文展/口述 記者鄧桂芬/整理) 台灣高醫附醫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主任蔡文展為對抗僵直性脊椎炎,30年來「泳」不間斷。(記者鄧桂芬/攝影) 蔡文展看診看到一半,總會站起身找牆角做伏地挺身,舒緩久坐不適,還可矯正駝背。(記者鄧桂芬/攝影) 蔡文展 ●現職:高醫附醫過敏免疫風濕內科、臨 床實驗中心與檢驗醫學部主任、 台灣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 ●年齡:60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高雄醫學 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班 ●專長:免疫風濕疾病 ●興趣:游泳、騎腳踏車 ●經歷: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美國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風濕科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