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醃漬物種類眾多,舉凡鹹菜、豆腐乳、梅乾菜、香腸、蜜餞等,以鹽巴、糖進行醃製,卻帶給民眾高鹽、高糖的印象,認為醃漬食品營養成分低,還是少吃為妙。 但其實醃漬品若經過發酵,會產生乳酸菌等微生物,有益維持腸道酸鹼值,甚至吃進原有食物沒有的營養素,但甜度、鹹度較高的醃漬品,仍需適量食用。 醃漬品種類多,文化大學保健營養學系主任施明智說,能夠醃製的食材,從動物肉品,如香腸、火腿等,到植物如醃酸菜、梅乾菜、鹹菜等都有,或醬料類如醋、醬油等。 不過,醃漬產品可分成有發酵或無發酵,肉類香腸屬於無發酵醃製品,多數的醃漬蔬菜產品,都有歷經發酵過程,才能延長保存時間。 沒有經過發酵的醃漬品,台安醫院營養師曾祺舉例,像是吃稀飯常配的鹽漬小黃瓜、菜心等,醃製等到蔬菜入味,不須經過發酵,就能直接食用;但像味噌、豆腐乳、韓式泡菜等經發酵的食品,與無發酵醃漬物的不同,在於發酵過程會產生乳酸菌、酵母菌等益生菌,乳酸菌能補充腸道好菌。 「鹽是天然的防腐劑」,施明智解釋,醃製過程加入鹽,除為延長保存期限,也能抑制壞菌孳生,選擇性地保留好菌。但在醃製過程中,隨時間流逝,曾祺說,醃漬物也會流失部分營養素,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B、C等較易流失;礦物質、蛋白質、纖維則比較容易被留下,但當醃漬蔬菜切太細,鈣、鎂、鉀離子等營養素,也比較容易流失。 不過,曾祺解釋,經發酵後的醃漬物也有好處,發酵過程能分解食物當中的蛋白質,轉變成較小分子,有利吸收的胺基酸。且施明智強調,雖然醃製過程會流失部分營養素,但如納豆等醃漬品,不僅具有蛋白質,和經發酵後產生能補充腸道的好菌,更會在發酵過程中,產生原本不具有的維生素K營養素。 以經過發酵的醃漬泡菜來說,至少需加入3%的鹽醃製,產生酵母菌、乳酸菌、醋酸菌等微生物,經過胃酸殺菌後,卻僅有後兩者能通過考驗進入腸道,其中只有乳酸菌對腸道有益,能維持腸道酸鹼值,避免腸道鹼性過高孳生過多壞菌。(黃安琪)''' 搭配茶泡飯的醃漬物紫蘇及蘿蔔。(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