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一名60多歲的阿嬤,10多年來拉拔孫子長大,直到孫子考上大學到南部住校。近一年下來,阿嬤生活得提心吊膽,看到車禍或社會新聞時,就擔心孫子安全,非常焦慮,體重逐漸減輕、還失眠、食欲降低等。就醫診斷為憂鬱症,因愛孫長大離家,阿嬤失去重心,出現「空巢症候群」。 空巢症候群 來自強烈孤寂感 台灣國泰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蘇渝評表示,空巢症候群由一連串症狀組成,而非一種疾病。就像鳥爸爸、鳥媽媽每天飛出鳥巢覓食,再飛回鳥巢餵哺幼鳥,當幼鳥長大離巢,鳥爸媽的階段性任務結束,如同從職場退休。有些父母在兒女長大獨立出外打拚、念書,照顧子女的工作消失、相處時間變少,可能帶來強烈孤寂感,進入空巢期。 隨著現代家庭子女生得少,不像以往子女滿堂大家庭,蘇渝評說,當代父母更容易感到空虛,尤其是獨子家庭,如父母和兒女感情緊密,或父母個性較容易擔心,當孩子離開家時,空巢感就愈明顯;另外,台灣隔代教養家庭普遍,年長的阿公、阿嬤經歷兩次空巢期,一次來自兒女、一次來自孫子。 不再被需要?憂鬱、失眠上身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空巢期如同女性更年期,隨著兒女離家,空巢情形通常出現在從45至55歲,父母變得不適應兒女不在家,感覺不再被需要。 蘇渝評說,空巢症候群的症狀常見有憂鬱、焦慮和失眠,雖然有些阿公、阿嬤會歷經兩次空巢,但多數有了第一次經驗做好心理準備,二次空巢感會相較初次來得輕微,不過,一旦空巢期症狀維持兩個月以上,影響日常生活,仍應就醫評估治療。 有些父母過於擔心兒女,一心想保護孩子,甚至不希望孩子太早獨立。但蘇渝評解釋,研究發現,無論兒女多大才離開家庭,空巢感對父母的影響差異不大,尤其是母親懷胎、哺乳與兒女有最親密的肌膚接觸,成長過程凡事親力親為,協助兒女生活瑣事,面臨空巢期時「消失的工作」愈多,衝擊也會愈大,若沒調適好空巢期衝擊,恐會出現憂鬱、酗酒、自我認同危機,甚至與另一半關係緊繃,讓婚姻亮起紅燈。 練習接受 培養興趣來紓壓 葉雅馨建議,父母也要學習,認知到兒女獨立離家是人生必經階段,先檢視自我情緒、日常生活狀態是否有受到影響後,且認知生活重心已從「兒女」轉移到「自己」,可安排紓壓管道,將這些多出來的時間拿來重新培養興趣、拜訪親友或安排旅行等。 (黃安琪) 新手空巢爸媽 1 紓壓方式 學習放手,坦然接受「是時候要讓孩子獨立」的心情 2 學習欣賞兒女獨立的一面,別放大不好的部分 3 檢視內心情緒狀態,安排紓壓方式 4 重新培養興趣、當志工等新生活 5 替在外打拚的兒女,建立就近求援支持系統,如親戚、朋友等 6 用視訊、社交軟體等保持聯繫 資料來源/蘇渝評、葉雅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