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新生兒患有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大多數的寶寶可能因家長的照顧方式不對、或延遲發現,導致長短腿、跛行,甚至年紀輕輕就需置換人工髖關節、終身受退化性關節炎等病痛所苦。醫師呼籲,新生兒出生後接受超音波篩檢髖關節問題,掌握出生半年內的黃金治療期。 一位因髖關節發育不良導致長短腿的年輕媽媽,成長過程時常遭受旁人異樣的眼光、甚至是取笑的對象,她在寶寶出生後,主動向醫師提出要幫寶寶做髖關節超音波篩檢。 小兒科醫師陳慧文說,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一點五,與唐氏症發生率八百分之一差不多,髖關節發育不良無法透過產檢發現,出生後如能早期發現與治療,多數人經過復健後與正常人無異。 台北市台兒診所兼任主治醫師王淑美表示,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出生後三個月內發現並治療,只需要穿吊帶矯正,治癒成功率達九成,若在出生後三到六個月發現,除了吊帶矯正,可能還需全身麻醉,進行徒手復位及石膏固定,若更晚、甚至在孩子開始行走後才發現,必須開刀復位、進行矯正截骨手術。 王淑美說,髖關節發育不良高危險群包括家族遺傳、女寶寶受母親荷爾蒙影響、頭胎因產道擠壓、臀位產、胎兒姿勢不正、出生時有斜頸現象等;出生後的人為因素,包括包巾太緊使髖關節無法正常發育、錯誤背巾姿勢等,由於不會疼痛,患嬰通常約一歲學走路卻不會走,家長帶去骨科檢查時才發現,但此時治療可能為時已晚。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無法透過產檢超音波發現,除了出生後由兒科醫師徒手檢查,可以接受超音波檢查。(劉嘉韻) 新生兒出生後應接受超音波篩檢髖關節問題,掌握出生半年內的黃金治療期。(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幼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症狀 1該學走路的年紀卻不會走 2兩邊屁股皺褶高低不同 3兩邊膝蓋高低不同 4長大後出現長短腿 資料來源/王淑美醫師製表/劉嘉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