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24節氣的「白露」時節到來,氣溫逐漸下降,人們會比較容易出現脾胃虛弱、消化能力差的症狀。開業中醫師吳明珠說,此時容易口乾、皮膚乾燥,燥邪會襲肺,這些都是典型的「秋燥」表現,飲食應以健脾潤燥為主,可多吃梨、銀耳、蜂蜜、百合、枸杞、蘿蔔、豆製品等;也多吃橙黃色蔬果,如南瓜、紅蘿蔔,吃綠葉蔬菜補足維生素C也很重要,避免生冷飲食,並戒菸戒酒。 此外,秋燥擾人,吳明珠說,居住的房屋要保持充足日照,窗子盡量打開多通風,讓居室內外空氣流通,保持室內空氣潔淨新鮮;也可在臥室放一盆水或打開加濕器增加室內濕度,對緩解秋燥有效果。 吳明珠提醒,睡覺時最好關閉空調,白露後入夜的氣溫不像白天這麼炎熱,最好在自然溫度下睡覺,防止空調風引起咳嗽。 吳明珠也說,不妨養成晚上用溫水泡腳習慣,可補養腎氣。水要淹過腳踝,泡15到30分鐘,泡到身體微微發熱最好。泡腳的同時把耳朵和腰部搓熱,因腎開竅於耳,且耳朵有密集的反射區,聯繫著全身每一個器官,常搓揉耳朵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法。 吳明珠表示,白露節氣的養生重點是加強身體訓練,可根據個人情況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如登山、打太極拳、游泳等,長期堅持可增強心肺功能。(中央社) 「秋燥」擾人,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症狀,中醫師建議可多吃梨(圖)、南瓜(圖)、紅蘿蔔(圖)等健脾潤燥。(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