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體重不明原因下降,到醫院全身檢查卻正常,小心,有可能是肌少症前兆!肌少症好發在營養不良、缺乏運動、糖尿病友等族群,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新陳代謝科醫生羅偉誠說,血糖控制、適當運動及營養補充,可改善肌少症。 台灣糖尿病人口突破200萬大關,根據統計,60歲以上台灣人,每4個就有1個有糖尿病,75歲以上,每3個就有1個有糖尿病,其中,糖尿病友得到肌少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倍,胰島素缺失、缺乏營養、慢性發炎等都有關係。 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表示,40歲之後,每10年就會減少8%肌肉量,70歲以後,肌肉量更是每10年減少15%,肌少症臨床的症狀有步伐減緩、握力減少、 活動能力下降、體重減輕等。 台灣新陳代謝科醫師羅偉誠提醒糖尿病患者,應定期到醫院追蹤糖化血色素,血糖控制除了依照糖化血色素訂定目標,還要考量患者的年齡、併發症,針對容易低血糖的族群,放鬆控制標準,避免藥物過量而造成低血糖的風險。 羅偉誠說,研究結果也發現,中年時多攝取蔬菜、水果及全穀類食品,減少糖分及肉類攝取,對老年時期的活動能力幫助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