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體育主播傅達仁罹患胰臟癌末期,被醫生宣判剩兩個月壽命,飽受病痛之苦的他,寧可遠赴瑞士尋求安樂死。胰臟癌號稱「癌中之王」,在醫師的眼中,也是最棘手的癌症之一,即使早期患者,五年存活率僅30%至40%,一旦確診後,癌細胞轉移率高達50%,奪命之快令人惶恐。 台灣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任田郁文表示,胰臟集內分泌與外分泌兩大功能,由於位在腹部深處,導致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篩檢不易,目前胰臟癌發生率,每10萬人口約有7人,篩檢成效非常低。等到患者出現上腹痛、背痛,或癌細胞發生在胰頭部分,侵犯到膽管導致黃疸等症狀出現,恐是癌症晚期。 哪些人是胰臟癌的高危險群?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廖偉智說,據統計,空腹血糖值每上升10,胰臟癌風險平均上升14%,由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敏感度不佳,導致胰臟分泌更多胰島素,促進細胞增生,恐增加癌前病變風險。另外遺傳、抽菸、酗酒、肥胖、高血糖、糖尿病和慢性胰臟炎者都要留意。 面對胰臟癌,現今治療進展緩慢,據美國資料庫統計,胰臟癌患者五年存活率僅4%,努力30年下來,存活率也只提升至8.5%。田郁文說,目前治療方式有開刀、化療和電療等,以開刀對患者的長期存活率較高,可惜開刀並不適用所有患者,實際開刀能根除者比例極低。 胰臟癌容易轉移屬全身性疾病,田郁文表示,手術後需輔以化療,癌症復發機率又高,因此術後仍需藉由跨專科團隊合作,進行營養諮詢、傷口復原等衛教,讓患者能維持正常生活品質。 廖偉智建議,民眾定期健康檢查,有助早期發現惡性腫瘤。若家中一等親內有兩位罹患胰臟癌者,最好與醫師討論,是否要進行基因檢測和風險評估,及早揪出癌前病變,遠離罹癌風險。(張益華) 醫師彭正明(左三)建議,40歲起每1到2年應接受胃鏡篩檢。(記者趙容萱/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