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台大成功案例 可望改寫器官捐贈指引 【泰國世界日報訊】過去C型肝炎患者僅能將器官捐給C肝換肝等候者,可能使器官白白浪費,這項器官捐贈條件可能有跨時代改變。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以無干擾素全口服小分子藥物成功治癒心臟移植病患的C肝,顯示未來可拿C肝器官「先救命,再治病」,可望改寫世界器官捐贈指引。 台大醫院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間,在台大醫院與雲林分院收治12名心臟移植後罹患慢性C型肝炎患者,患者平均年齡55歲,使用無干擾素全口服小分子藥物治療12周再追蹤12周。 結果顯示,病患血清都測不到C肝病毒,意即成功清除病毒,且治療中、停藥後,僅八人有輕微的頭痛、疲倦、噁心、失眠、腹瀉等副作用,未有嚴重不良反應或因之中止治療。研究將刊登在本月出刊的國際期刊《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上。 台大醫院外科部心血管中心主任陳益祥表示,過去,世界各國的器官捐贈指引皆不建議感染C肝的器官捐贈給等候者,僅能捐給同樣罹患C肝的等候者,因為醫師與家屬都憂心原來健康的病人受到感染,後續治療也相當漫長難耐。 陳益祥說明,傳統單獨使用干擾素或合併雷巴威林治療接受心臟移植又罹患C肝的病人,可能發生器官排斥、心律不整、產生心臟毒性或冠狀動脈缺血等狀況,移植後存活率偏低。 陳益祥說,台灣心臟移植病患罹患慢性C肝的盛行率為7%至18% ,高於世界C肝平均盛行率1%。台大醫院這份研究顯示,無干擾素全口服小分子能成功治癒C肝,未來能用感染C肝的捐贈器官「先救命,再治病」,有望改變世界器官捐贈指引。(羅真) 台大醫院以無干擾素全口服小分子成功治癒心臟移植病患的C肝,顯示未來可拿C肝器官「先救命,再治病」,有望改寫世界器官捐贈指引。(記者羅真/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