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鹹魚(圖,Getty Images)與醃漬蔬菜(圖,台中市衛生局提供)被列為致癌物,主要是因為他們有因為硝酸鹽產生亞硝胺的疑慮,不過以鹹魚來說其實要每天吃7.5條才會超標,偶爾吃一下並無妨;而蔬菜則是可以等到醃漬20天後再食用,就能大幅降低風險。且我們每日攝取到的硝酸鹽,最大來源不是鹹魚、不是醃漬蔬菜、不是加工肉,而是人體所分泌的口水。 2017年底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再次更新了致癌物清單,也讓許多媒體在追查一級致癌物的時候,赫然發現在中式料理中隨處可見的中式鹹魚,也出現在一級清單中,霎時間各家媒體紛紛以「鹹魚不能翻身了!中式鹹魚與香菸同被列為一級致癌物」作為標題。此外不只是鹹魚,另一個同樣在亞洲流傳千年的醃漬蔬菜,也出現在2B致癌物清單中,引起廣泛討論。但真相真的有那麼嚴重嗎? 首先,這是舊聞,鹹魚早在2012年就被IARC列入一級致癌物,醃漬蔬菜更從1993年就被列入2B致癌物,只是未引起許多媒體與民眾的注意。再來,為什麼鹹魚與醃漬蔬菜有致癌疑慮呢?其實一切都是因為亞硝胺。 一般來說,食品添加物中經常被使用的硝酸鹽與亞硝酸鹽,若是與胺類物質結合,就有轉變成亞硝胺的疑慮。 天天吃7.5條鹹魚才過量 而許多生鮮海產中原本就有胺類物質的存在,加上鹹魚在製作過程中,還會因存放過久而加速蛋白質分解作用,形成更多胺類物質。另外,為了避免細菌孳生,鹹魚醃漬的時候還會添加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因此當硝酸鹽或亞硝酸鹽與鹹魚本身的胺類結合後,就可能形成亞硝胺,進而誘發細胞病變,最後變成癌症。 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來看,食用鹹魚是引起鼻咽癌的其中一個因素,不過研究所指的鹹魚主要是中式(廣式)鹹魚,而台灣流行的日式鹹魚「一夜干」,則是將魚肉浸漬鹽水後風乾一夜後即冷藏,製法並不相同,因此是否也會導致鼻咽癌的生成,尚不可同等並論。且根據食品添加物法規中對於硝酸鹽的使用限量來看,成人一天要吃7.5條鹹魚,且是每天吃,才會超過每日容許限量,一般民眾偶爾吃一下並無妨。 至於蔬菜有產生亞硝胺的疑慮,則是因為蔬菜中本來就存在含量不等的硝酸鹽,在醃漬蔬菜的頭幾天,硝酸鹽還原菌會將蔬菜中的硝酸鹽轉變為亞硝酸鹽,因此科學家推測,若是食用醃漬蔬菜、其中的亞硝酸鹽吃下肚後,可能在酸性的胃液中轉化成疑似致癌物亞硝胺。 醃漬20天後再吃更安全 所以我們都不能吃醃漬蔬菜,包含韓式泡菜和日式漬物了嗎?當然不是。雖然硝酸鹽還原菌在蔬菜醃漬的頭幾天,會很努力地作用將硝酸鹽轉變為亞硝酸鹽,並讓亞硝酸鹽的含量在第6至7天累積到最高峰,但硝酸鹽還原菌無法在過酸、缺氧的環境下生存,因此大概在第10至20天,醃漬蔬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最大幅度減少,因此民眾只要在醃漬第20天後再食用,就能有效降低致癌風險。 吃醃菜達致癌量不容易 雖然理論上亞硝酸鹽有在為中轉變成亞硝胺的可能,但這其中包含一連串複雜的化學機制,現實生活中的化學反應真的沒有那麼容易,所以真的要因為吃醃漬蔬菜而達到致癌的食用量也不是容易達成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