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走路、活動越來越喘,但血壓值卻越來越正常,當心主動脈瓣膜發生狹窄。一名八旬老奶奶長期有高血壓問題,近日發現容易氣喘吁吁,沒走幾步就得停下來休喘,但高血壓問題反倒改善,血壓值落在正常範圍,至心臟科求醫才知,原來已罹患主動脈瓣膜狹窄症。 台灣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黃啟宏說明,心臟內裡有四個瓣膜,瓣膜開合使血液通過、供應全身需要,主動脈瓣膜是血液離開心臟的最後一道關卡。隨著年紀增長,主動脈瓣膜可能因退化引起鈣化與狹窄,輕度到中度階段或許沒有症狀;重度時則會因心臟血液難以打出有狹心症症狀,如走路、爬樓梯氣喘吁吁、胸悶、胸痛等。 值得注意的是,血液難從心臟輸出,會使血壓降低,不少同時罹患高血壓的病人誤以為血壓趨於正常代表健康,若不及早就醫,當血液打不出心臟,就可能釀成心臟衰竭。 黃啟宏說,主動脈瓣膜狹窄好發於80歲以上長者,瓣膜心臟病血流會改變,出現心雜音,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就有機會提早發現診治。此外,若平日裡常發喘、呼吸困難、心悸、活動後胸悶胸痛,甚至有心衰竭症狀,應盡速就醫。 他特別提到,不少發喘病人會先求診胸腔科,但即使肺功能檢查沒問題,也應同時看心臟科確診,以免忽略主動脈瓣膜狹窄提升猝死風險。(羅真) 醫師提醒,主動脈瓣膜發生狹窄,會因為血液難以從心臟輸出而使血壓降低,不少同時罹患高血壓的病人誤以為自己血壓趨於正常代表健康,其實不然。(取材自ing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