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40多歲女性幾年前出現腹脹、腹瀉等症狀,常跑廁所,起初以為腸躁症,服藥後時好時壞,最後確診為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 雖然接受類固醇等傳統藥物治療,小腸仍持續發炎潰瀾,多次穿孔潰瘍,在下腹部皮膚形成三處瘻管,只要咳嗽、打噴嚏,腹壓一大,腸道裡的糞水就循瘻管直接在皮膚滲開。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翁昭旼理事長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為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所引起,依發炎分布形態、侵犯腸壁程度,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症狀與大腸激躁症類似,均為腹痛、腹瀉,常被患者所忽略。 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提出五大警訊,若貧血、發燒、血便、腹痛、腹瀉等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務必積極就醫。 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說,五大警訊中,以排便習慣的改變最明顯,例如,想拉卻拉不出的「拉不拉多」族,或是便意來得又急又快,想忍卻止不住腹瀉的「驚急拉」派,一天狂跑十幾次廁所,有時來不及坐上馬桶,大便失禁,拉出黏稠狀、不成形的水便、血便,一整天都須穿上成人紙尿褲。 台灣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吳登強表示,如果沒有妥善治療,小腸持續發炎、潰爛、肚破腸流,一旦爛到哪邊,哪邊就會出問題,糞水隨著尿道、陰道、皮膚瘻管滲溢出體外。例如,潰爛部分延伸至膀胱,糞水就從尿道排出體外,能想像小便時竟然尿出大便嗎? 如果爛至子宮、陰道,糞水就可能從女性私密處排出體外,苦不堪言。潰爛部位若觸及皮膚,則會在皮膚表面形成瘻管,水便、血便就從瘻管滲出來,散出異味,且容易引發感染。 (李樹人) 發炎性腸道疾病罹病人數逐年上升,只要咳嗽、打噴嚏,腹壓一大,腸道裡的糞水就循瘻管直接在皮膚滲開。圖為示意圖。(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