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鄭李月英大半輩子都是出了名的美人胚子,但十年前開始深受半邊顏面痙攣所苦。 剛開始,右眼下方俗稱臥蠶的下眼瞼會偶爾抖動,大約一、兩周一次,若不特別留意,忍一下就過去了。不過,這惱人的抖動愈來愈頻繁,就算她想視而不見,也難以如願,後來甚至連右側嘴角也開始抽動,讓她驚覺不妙,開始尋求解決之道。 她曾去做臉部按摩,也看過中醫,都沒有多大效果。在朋友介紹下,她鼓起勇氣到某家醫學中心針灸,從臉部到頭頂,密密麻麻扎了很多針。躺在診療椅上休息時,針灸科主任剛好帶著一群學生經過,不禁驚呼出聲:「怎麼會這樣?」 內科走不通,就改走外科。沒想到才進診間坐下來,醫師就說她是顏面神經麻痺引起的症狀,要她盡快動手術。這個診斷來得突然,鄭李月英根本沒有心理準備,本能地回絕。「既然妳不手術,就不要來找我!」醫師的口氣不太好,聽得她傷心極了。 在先生和兒子陪伴下,她改到台北三總就醫找到蔣永孝,蔣永孝明白告訴她除了手術,別無他法。 見她面有難色,蔣永孝耐心解釋,她的毛病是第七對顏面神經和一條小腦動脈過於靠近才造成的。他比喻說,第七對顏面神經和那條小腦動脈就像左右鄰居,原本就靠得很近,一旦靠得太近,那條小腦動脈的血流脈動就會不斷地撞擊第七對顏面神經,致使神經外面髓鞘出現破損而不停地漏電,相對應的肌肉才會一直收縮。 蔣永孝提醒鄭李月英,若放著不去管它,最後肌肉甚至可能縮在那裡不動,導致嘴歪眼斜,那就不是一個醜字能形容了。 蔣永孝從病患右側耳後開一個小傷口,透過顯微手術,把第七對顏面神經和旁邊小腦動脈分開,中間再置放鐵氟龍材質的墊片,不讓那條小腦動脈的血流脈動再次撞擊第七對顏面神經,就可明顯改善眼睛和嘴角不停抖動的困擾。(取材自《神經不神經》) 半邊顏面神經痙攣是腦神經受到血管壓迫之後,發生不正常電波短路所致。(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半邊顏面神經痙攣 原文名為Hemifacial spasm(HFS)的半邊顏面神經痙攣,是第7對腦神經(顏面神經)在腦幹根部受到血管壓迫之後,發生不正常電波短路所致。 患者一開始患側眼眶附近的眼皮跳動,接下來肌肉跳動會愈來愈明顯,形成眨眼動作,當肌肉跳動延伸到嘴角,半邊臉的痙攣就會愈來愈嚴重,導致臉部變形。 有效治療是透過手術將血管和顏面神經分開,或注射肉毒桿菌素來緩解,前者效果較長,後者僅短期療效。 (取材自聯經出版《神經不神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