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30多歲的陳小姐為公司資深業務,壓力沈重、工作忙碌,沒時間運動,購物成為她唯一紓壓管道,保養品、衣服、包包,甚至連衛生紙都成為她搶購的目標,先生覺得她走火入魔,陪她就醫後,確診為潛在情緒障礙。 近期台灣民眾搶買衛生紙,登上國際媒體,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諮商心理師沈孟筑說,這是一種從眾效應,當大多數人搶購某項商品時,自己沒有參與,就會引發「別人有,我沒有」焦慮感,最後就一起搶購。 另一個原因則是,從購物中獲得「控制感」,沈孟筑指出,有些人平常無法掌握充分的控制感,只能夠過購買行為,來顯示自己的掌控能力,從購買行為中獲得控制權,並得到快樂及滿足感。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如果購物過於衝動,只是享受下單的快樂,但是當包裹寄至家裡時,卻沒有打開使用的念頭,就應該有所警戒,因為這可能是焦慮、憂鬱情緒所產生的另類症狀,建議有此狀況的民眾先找到正確紓壓管道方法,例如運動、聽音樂、看電影。(李樹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