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無法根治的慢性疾病,醫師指出,過去許多病友誤以為關節不痛,就代表發炎的症狀被抑制,因而擅自停藥、減藥,無形中使關節漸被破壞、變形;積極且持續的治療,才能抑制病程進展。 台灣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兼一般內科主任林孝義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源於體內免疫系統異常,攻擊自體正常細胞,引起發炎與組織傷害,會造成軟骨腐蝕、關節腫痛、扭曲變形,影響日常生活。這個疾病的罹病男女比約1:3,好發於40歲以上中年女性,致病原因不明。估計全台約有10萬人罹病。 林孝義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會造成關節永久且不可逆的傷害,積極且持續的治療,才能抑制病程進展。但過去許多病友誤以為關節不痛,就代表發炎的症狀被抑制,因而擅自停藥、減藥,近日更有統計顯示,高達54.1%的患者並未按時用藥,其中21.6%是因不相信治療或對疾病感到沮喪而刻意不服藥,或者因疼痛感不再後擅自停藥,無形中使關節漸漸被破壞、變形。 他指出,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治療選擇多元,有止痛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DMARDs)、生物製劑、小分子口服標靶藥物等,醫病雙方若能有好的討論、共同決定治療目標,效果會比傳統的定期追蹤更好。 林孝義提醒民眾,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越早開始越好,一旦發現起床時會有晨僵感,或者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等情形,且具有對稱性,時間長達六周以上,就要立即到風濕免疫科就醫評估。(羅真) 過去許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因關節不痛擅自停藥、減藥,反而在無形中使關節漸漸被破壞、變形。(記者黃安琪/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