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近幾年來健康意識抬頭,大家少吃紅肉,海鮮食用量逐漸增加。海鮮提供優良蛋白質且有抗氧化作用,富含Omega-3脂肪酸。然而隨著海鮮食用量增加,對海鮮過敏的人也變多,過敏期刊調查發現,美國約0.2%的幼童、0.5%的成人對魚過敏,0.7%對蝦蟹貝殼類過敏。 海鮮過敏的典型症狀是免疫球蛋白E媒介造成,吃、嗅、觸都可能引發,每個人發作頻率及嚴重度不同,輕者皮膚蕁麻疹、濕疹、鼻癢、打噴嚏、流鼻水,重者引發氣喘,甚至引起上呼吸道水腫阻塞,如唇、舌、喉嚨腫而造成呼吸困難及休克,有致命危險。 另外,腸胃過敏症狀為惡心、嘔吐、胃痙攣及腹瀉;過敏發生在神經系統會有偏頭痛。引發過敏途徑除直接食用,處理海鮮時的清理、刀切時皮膚接觸,甚至烹調海鮮的氣味,均會引發過敏。 如何找出海鮮食物過敏原?海鮮類食物分三大類,第一類魚類:魚類最常見的過敏原成分是小白蛋白,小白蛋白是耐熱蛋白且多存在魚的白肉中,如鳕魚及比目魚。而紅肉魚如鮭魚、鮪魚不含小白蛋白,比較不容易造成過敏。 第二類甲殼類:如蝦、龍蝦、蟹等。第三類軟體動物類:如蚵、牡蠣、烏賊、章魚等。二、三類常見的過敏原成分是原肌球蛋白,此種過敏原具有高交互反應,也就是說如果對蟹過敏對其他蝦或牡蠣、貝亦會產生過敏。 最有效預防方法就是避開海鮮食物,更要小心辨識食品標籤上的成分或添加物。當過敏在毫無預警下發作時,口服抗組織胺對初期症狀十分有效;若曾有重致命性過敏經驗者,須學會施打腎上腺素,並隨身攜帶,一旦發作,馬上就醫。(林子閔、張棋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