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全球皆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且亞太地區的人口老化速度急遽,根據數據推估,2035年,台灣、南韓、新加坡等國家有50%以上的人口會超過50歲,人口老化也會導致慢性病提升,包括「骨鬆」帶來的問題。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林高田表示,骨鬆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的流行病,骨鬆也可能伴隨老年化帶來「失能海嘯」,一旦因骨鬆跌倒過一次,就可能成為「跌倒的金卡會員」,失能或是致死率就會提高。 林高田表示,骨質疏鬆是「沉默的殺手」,骨質流失是無消無息,民眾常等到骨折時,才會發現有骨鬆情形;根據研究調查顯示,全球每年發生900萬起的骨折事件,平均每三秒就會發生一起。 若是依據性別來分析,全球50歲以上的人口,女性每三人就有一人、男性每五人就有一人,終其一生會發生一次骨折;台灣髖關節骨折發生率亞洲第一,全球排名第九。骨折發生的原因有非常多元,包含車禍等,但高齡者無端的骨折,與骨鬆有絕大的關係。 林高田表示,長輩一旦跌倒,出現骨折問題,骨折不會馬上出現致死風險,但骨折後會產生很多隱藏問題,長輩喪失原先生產力、家人須額外花時間照顧,可能要放棄工作,或是花更多的成本聘雇人力照顧等等。 台灣骨折手術費用相對於其他國家低,也使「預防勝於治療」概念,難以在骨鬆預防的推廣上好好展現,骨鬆預防是一輩子的事情,從小就要鼓勵運動、健康飲食,提高骨本,不要等到骨折之後再來看骨鬆的問題。 如何做到骨鬆預防,林高田表示,骨頭是無法透過超音波或其他的外在的方式看得見,而骨密度是一個很客觀的數字,建議政府可以透過問券找出高危險群,並明確找出篩檢的時間點,並透過宣傳,以及施行部分自費的雙能量X光吸收檢查(DXA)的概念。 另外,除了增加篩檢的部分,也要同步協助照顧,目前台灣在22家醫院推行骨折聯合照護服務(FLS),經證實可以降低骨鬆、骨折患者再次骨折的機率,該政策應該要再多加推廣。(陳雨鑫) 全球皆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人口老化也會導致慢性病提升,包括「骨鬆」問題。(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