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系台北報導】國家發展委員會30日發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18年至2065年)」,結果顯示,總人口將自2022年轉為負成長、較上次推估提前3年,且台灣的人口紅利將於2027年消失。 國發會每2年公布1次人口推估,據今天最新發布結果,人口成長未來將持續趨緩,以總生育率微升為1.2人的中推估值來看,總人口高峰將落在2021年、達2361萬人,並在2022年轉呈負成長。 國發會主委陳美伶表示,「這個推估就是1種預警,但這個預警並不代表我們就會衰退」,雖然看到人口負成長的時間提前,這也告訴我們,政府現在就要提一些政策、要do something,去啟動很多政策來避免。 在總人口減少之前,台灣工作年齡人口(15到64歲)的減少已發生,自2015年達最高峰後開始逐年減少,亦即工作賺錢的人口減少。 國發會預估,台灣工作年齡人口將快速老化。依據中推估結果,預估至2065年,人數將進一步減少為777萬至948萬人之間,較2018年減少44.6%至54.6%,其中,45~64歲之占比將由2018年41.2%提高至2065年47.6%,顯示我國未來工作年齡人口中,將有近半數屬中高年齡層。 「少子化」和「高齡化」是未來人口發展趨勢。國發會指出,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由2018年的14.5%,增加至2065年的41.2%;同時期,老化指數將由112.4增加至450.1,屆時老年人口將擴大為幼年人口的4.5倍。年齡中位數則預估於2034年超過50歲,約15年後,台灣有一半的人超過50歲,到2065年,中位數年齡提高到57.8歲。 陳美伶說,國發會已經端出新經濟移民法,盼引進更多工作人口到台灣;另外,政府調整政策作法,以養育取代獎勵生育,減輕年輕夫妻經濟負擔,讓他們更願意生小孩。 數位經濟時代來臨,陳美伶也說,政府會盤點哪些工作可能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哪些不會被取代,並進一步進行資源分配與調整人力培育政策。 台灣今年已經成為「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14%)」,而據人口推估結果,2026年便會邁向「超高齡社會(超過20%)」;儘管台灣達超高齡社會的時點與2016年推估結果相同,但台灣從高齡社會轉為超高齡社會的時間僅8年,時間比日本、美國、法國和英國要快很多。 高齡化難擋 國發會:催生首要目標 【泰國世界日報系台北報導】國發會60日提出最新人口推估報告,並提出相關政策建議,其中「催生」仍是最關鍵,惟有提高國人的生育意願,才能扭轉人口結構;其次,各級學齡人口仍將持續減少,應推動教育產業輸出;工作年齡人口已自2016年起開始減少,應規畫合宜移民政策、開發機器人,補充人力;因應高齡化速度加快,銀髮產業發展亦刻不容緩。 國發會指出,人口議題牽涉範圍極廣,各項產業、財政、國土、社會、醫療、退休、住宅、多元社會發展等相關政策,均應因應不同世代人口數量及結構的轉變,進行階段性調整。因應未來的人口結構,國發會提出四點政策建議: 1、催生。要扭轉人口結構老化,減輕對各方面的衝擊,提高國人生育意願仍是首要努力目標。建構完善生養環境是必要手段。 2、今年出生嬰兒及結婚對數仍持續下降,未來各級學齡人口持續減少趨勢難以改變,需要調整現有教育資源。一方面開發校園空間活化及再利用,以免資源浪費;一方面要加強推動教育產業輸出,向各國招生亦是輸出的一環。還有,教育應著重數位科技下所需新興和關鍵技能,提升勞動者專業技術能力。 3、工作年齡人口(15到64歲)已自2016年起開始減少,雖然大家延後退休,讓勞動參與率上升,短期內感受不到勞動人力短缺,但終將面臨人力供給來源減少的威脅。短期方面,應規畫合宜移民政策、強化高齡及女性人力資源運用,補充短缺人力;長期方面,得運用人工智慧(AI)、開發機器人生產,以提升勞動生產力,維持經濟穩定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