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2歲男童澄澄到台北馬偕兒童醫院打預防針,醫師發現他還不會喊「爸爸」或「媽媽」,語言發展比會說片語的同齡孩子落後許多。醫師開立「親子共讀」處方,讓爸媽帶澄澄讀繪本,建構主動說話的情境。只過3個月,澄澄不只會喊爸媽,也會跟醫師說「我想玩車子」,語言程度大爆發。 收治個案的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陳慧如表示,孩子的語言發展歷程,通常1歲時應會喊爸爸或媽媽等簡單稱謂,1歲半至少學會20個單字,2歲則會說簡單片語。但澄澄2歲多了卻不會說話,若想喝水就指著水杯。 陳慧如說,許多家長跟孩子有默契,只要眼神與小動作,就可以滿足孩子的需求,但這些舉動卻限縮讓孩子表達說話意願的動機。 親子共讀 社交溝通較好 一項針對3個月到12個月大的嬰幼兒進行的研究,發現有接受親子共讀的寶寶,2歲後的語言發展及社交溝通技巧,都比沒接受語言共讀的孩子來得好。 陳慧如解釋,家長和孩子能一來一往互動,開啟孩子想主動表達的機會。美國兒科醫學會在2014年就將「家長應儘早唸故事書給孩子聽」,納入兒童照護的重要政策。 聽有聲書 不能取代互動 不過,坊間有許多語音媒體童書,強調「有聲」能訓練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陳慧如說,這僅是單向讓孩子「聽」書,也許孩子能「理解」語言,不一定同時學會「表達」語言,語音媒體無法取代親子互動。 親子共讀該從什麼時候開始?陳慧如表示,2歲以前是語言發展黃金期,但親子共讀可「愈早愈好」,孩子出生後家長就可準備童書來念,讓孩子熟悉父母的聲音,並把「書」當做玩具。 陳慧如說,建議家長可讓孩子先接觸5成以上為圖畫的繪本,多利用圖畫來反問孩子「那是什麼?」,讓孩子多做回應,不是光念就好,對孩子的腦部刺激才更有幫助。 別有壓力 翻到哪念到哪 家長可依孩子的興趣去選書,並適時介入遊戲,例如孩子喜歡車子就準備汽車繪本。若孩子把書亂翻或聽一半跑走,就用技巧把他拉回來,翻到哪頁就念哪頁,不用有壓力,「讓家裡各角落都能成為親子共讀區。」 (鄧桂芬) 研究發現,接受親子共讀的寶寶,語言發展狀況較好。(圖:聚集德非營利幼兒園提供) 親子共讀 怎麼選書? 1歲以前:牙牙學語階段,可選有不同 聲音的有聲書,引起寶寶對 書的興趣。 1歲到1歲半:開始會講單字,可選多 一點名詞或稱謂的圖片 繪本。 1歲半到2歲:開始會說句子,可選內 容有重複句型或固定問句模式的書本。 諮詢╱陳慧如醫師(美編沙仁濤/製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