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46歲張小姐發覺鼻翼上某塊皮膚「怪怪的」,本以為只是曬黑了,但半年後顏色加深、還有擴大跡象,就醫診斷為皮膚基底細胞癌。她擔心若手術切除會在臉上留疤,決定接受放射治療,每周2次、共8次療程後,病灶消除,追蹤2年未再復發。 收治病患的台灣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黃鈞民說,皮膚癌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放射線治療則是較新方式,針對頭部或臉部的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透過小範圍、高劑量的局部照射,有恢復快及美觀優點,不過目前仍屬自費,且黑色素癌患者較不適用。 黃鈞民說,另一名94歲阿嬤,右臉頰長出一顆直徑約近4公分、有如兵乓球大小的鱗狀細胞癌,家人考量她年事已高,決定採放射線治療,治療過程老人家未感到不適,結束後臉部恢復平整。 黃鈞民表示,皮膚癌近接放射治療可視腫瘤大小調整治療次數,一次時間約3到15分鐘,提高病患治療意願。 黃鈞民提醒,皮膚癌死亡率雖低,但對生活品質影響極大,若發現皮膚上的痣或腫瘤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或改變、直徑大於0.6公分或快速長大等,須盡快就醫。(蔡容喬) 休傑克曼鼻翼發現皮膚癌,多次復發。(路透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