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門診發現心臟瓣膜問題的比例不低,台北振興醫院心臟加護中心主任、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曹殿萍說,約有10%-15%病患在門診被診斷出有心臟瓣膜問題,一般輕度瓣膜病變患者不會有什麼症狀,持續追蹤即可;中度瓣膜病變患者有可能會有偶發性症狀,包括活動性喘、胸悶、心悸、頭暈或下肢水腫,必須密切觀察,因為這些中度瓣膜病變患者可能會逐步進展到重度瓣膜病變,症狀愈趨明顯,必須及時治療以搶救生命。 門診常見的心臟相關疾病是高血壓,而冠狀動脈疾病、心律不整、瓣膜性心臟病、心臟衰竭與周邊血管疾病也很常見。人體有四組心臟瓣膜,它們就像血管通道的門,可控制血液在心臟中的單一流向,防止血液逆流。常見的瓣膜性心臟病是二尖瓣脫垂,它大多不會造成嚴重病變,但容易造成患者恐慌、焦慮、心悸、胸悶、頭暈,主要症狀是胸痛與心律不整,胸痛是因為運動時瓣膜開合速率較快,肌肉容易被牽扯造成疼痛,除非胸痛與心律不整的情況持續且很嚴重,否則不需要藥物控制。二尖瓣脫垂仍有極少部分病人因為脫垂造成嚴重瓣膜閉鎖不全,血液重度逆流較危險,仍應定期追蹤。 心臟的瓣膜會隨著年齡增加慢慢老化、退化,加上可能受到感染導致心肌病變,出現心臟擴大、或冠狀動脈疾病及風濕性心臟病都會讓心臟瓣膜提早出現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等。 曹殿萍醫師說,門診仔細聽診很重要,藉由聽診可聽出有無心臟雜音、可能那個瓣膜出問題、有無心律不整或心房顫動等。門診由於病人很多,很吵雜,必須仔細聽診,如:二尖瓣狹窄的聲音很小聲;二尖瓣閉鎖不全、三尖瓣閉鎖不全及主動脈狹窄的心雜音大一點;三尖瓣狹窄比較難靠聽診判斷,多數心臟瓣膜疾病可藉聽診發現。 醫師當然也要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症狀,如有異樣必須照X光及心臟超音波來確診病情,也有小部分患者要透過食道超音波來確認病情,此種案例不少。 有些心臟瓣膜老病患可能在某個時期突然心跳不規則或出現心律不整,如出現心房顫動問題,其導致中風的機率會增加五倍以上,必須立即治療。(劉靜君) 癮君子早戒菸不傷心 ●48歲的莊先生有20多年菸齡,30年以上沒進過醫院,自認身體是鐵牛一族,但半年前開始有喘、胸悶痛的症狀,不過休息一下後就會恢復,所以沒就醫。三個月前,突然劇烈胸痛,送到醫院時已呈休克狀態(血壓收縮壓只有80mmHg),緊急心導管檢查發現左迴旋支急性完全阻塞、左前降支慢性完全阻塞、右冠狀動脈細小且阻塞,完全無法供應心肌血液造成休克,情況相當危急。 台北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電生理學科主任柯文欽以氣球擴張與支架打通左迴旋支,並置入主動脈幫浦,但仍持續衰竭休克、心跳停止,立即施以CPR約30分鐘,同時緊急由心血管中心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李孟霖置放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後出現心室頻脈顫動,經數次電擊並以強心升壓劑合併抗心律不整藥物治療後,逐漸穩定撤除葉克膜,但心臟衰竭仍難控制,經心臟核醫檢查發現左前降支動脈範圍仍有存活心肌,再以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接通左前降支動脈,心臟衰竭終於控制,再經物理治療師復健後平安出院。 柯主任呼籲癮君子及早戒菸,不傷心。此外,身體如有不適要盡早就醫,不要以為休息一下沒事就不看醫師。另三高、高齡、肥胖、遺傳等也是危險因子,建議定期檢查,以減少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 (劉靜君) 吸菸是造成心血管問題的危險因子,醫師呼籲盡早戒菸才是自保之道。(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主動脈狹窄 心衰竭風險大 ●一般患者剛出現主動脈狹窄問題時,不會有明顯症狀,但到了中度、重度時,則會出現走路會喘、胸悶胸痛、昏厥等症狀。二尖瓣狹窄以走路會喘居多,嚴重的時候會造成心律不整、心房顫動,甚至中風。 至於二尖瓣閉鎖不全患者會有走路會喘、下肢水腫、肺積水、心臟衰竭的可能。 台北振興醫院心臟加護中心主任、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曹殿萍說,主動脈狹窄以東方人居多,西方人以退化性心臟病導致瓣膜狹窄的比例較多,這與年齡老化有關。另外,如平日飲食過於油膩、吃太鹹,都會造成心血管問題及影響心臟瓣膜功能。 如患者沒有特別症狀,只要繼續觀察、按時吃藥即可。如原本爬三層樓沒事,如今爬一層樓就喘,應立即就醫檢查,必要時應考慮接受心導管檢查以確認病情。 一位86歲老先生,有退化性心臟病問題,走幾步路就喘,心臟雜音明顯,經心電圖檢查,心肌肥厚嚴重,屬重度主動脈狹窄,老先生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TAVR),手術很成功。 對於高風險患者而言,最好的治療方式是採用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是經由導管路徑將瓣膜置入主動脈瓣,將原先病變的瓣膜向外撐開,讓植入的瓣膜能順利替代原有瓣膜而恢復瓣膜正常功能。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與傳統外科主動脈瓣置換手術相比,具有低創傷性、傷口小、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恢復期快的優點,其效果不比傳統手術差,死亡率也低。振興醫院針對中、重度手術風險患者進行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五年,超過400案例,成效非常好。(劉靜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