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30多歲的陳先生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多年來飽受關節腫脹、疼痛之苦,確診後使用傳統疾病調節抗風濕病藥物,症狀獲得緩解。但他受不了掉髮、口腔潰爛等副作用,加上半年後,發炎指數居高不下,後來接受單一生物製劑,病情逐漸獲得控制。 研究證實吸菸也會增加類風濕性關節炎罹病機率。巴黎第11大學流行病學研究中心研究發現,如果幼兒時期長時間暴露於二手菸環境中,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率可能高出四成三。抽菸時因眾多化學物質被吸入體內,長期下來將導致免疫失調、身體慢性發炎,進而提高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誘發風險。 台南奇美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林永章表示,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上,一線先使用疾病調節抗風濕病藥物聯合治療,依健保給付規定,六個月藥物治療無效,始能採用生物製劑接續治療。 相較於傳統藥物治療,他說,生物製劑副作用低、療效更好,平均使用一周後,病情就有明顯改善。但使用時常須合併一線藥物,且可能會因抵抗力降低而提高感染風險,因此用藥前,需由醫師評估病患身體狀況。 林永章強調,多數種類的生物製劑必須搭配傳統藥物聯合治療才能發揮療效,最新生物製劑則可單獨使用,反應率約可達九成以上,透過阻斷介白質(IL-6)與受體的結合,就能有效抑制發炎,且效果與合併一線藥物差不多。陳先生在接受單一生物製劑治療後,反應良好,定期回診追蹤。(李樹人) 拒絕二手菸,保護孩子健康。(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空汙的細懸浮微粒PM2.5危及健康,醫師建議外出時宜戴防禦力較強的N95口罩。(記者劉學聖/攝影) 吸入過多PM2.5 恐增心血管疾病 ●氣溫降低與空氣污染,可說是心血管疾病的「雙重威脅」!空氣汙染PM2.5不只是刺激呼吸道誘發咳嗽、喉龍痛、氣喘等不適,對心血管健康也會造成不良影響,而氣溫降低讓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台灣壢新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廖國宏指出,根據相關研究證實,PM2.5濃度高,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呼籲民眾要多注意防範。 廖國宏表示,空氣汙染物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微小顆粒可經由呼吸到達肺泡,再進入到人體的血液,將毒素透過血液循環帶到全身,使身體的發炎指數升高,引發血管慢性發炎,容易產生血栓、動脈硬化,進而增加心臟病、心律不整、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廖國宏指出,一般人對空氣汙染都直接聯想到上呼吸道、肺部,和眼睛的不舒服,很容易忽略細懸浮微粒PM2.5對心臟血管的影響,而PM2.5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長期累積。有些人以為空氣不好忍一下就會過去,卻反而忽視空氣汙染的長期風險與警覺性,因此吸入過多過久的PM2.5,進而影響心臟血管的健康。 廖國宏建議,空氣汙染期間應儘量避免戶外活動,或縮短待在戶外的時間;出門應配戴較具防禦力的N95口罩。在室內應將門窗關小或緊閉,並且使用空調或空氣清淨機,來減少PM2.5的濃度。(許政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