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我的經驗 放置填充物 縮小嬰兒床空間 製造安全感 ●家裡新添一個成員,全家總動員,人仰馬翻;白天還好,到了晚上就睡不安穩,可累慘了產婦,其他人想幫都幫不上忙。嬰兒晚上睡不好原因很多,困擾著新手媽媽,以致睡眠嚴重不足導致產後憂鬱,屢見不鮮。 阿孫滿月從月子中心回來,我宛如從頭學習帶孩子;幸好,媳婦奶水充足,按時餵母乳,嬰兒吃食沒問題,排便也算正常,但為何晚上總睡不安穩?有人說茉草洗身體,用燒艾草去燻,以驅邪,但現代人怎會相信? 於是,我從環境觀察,燈光、氣味、溫度、濕度改變,容易造成嬰兒不安穩,之前育嬰房整天像白天一樣明亮,而家裡臥房燈光昏暗,當然無法適應;最大問題出在嬰兒床太大,與嬰兒身體不成比例,讓新生兒躺在「不著邊際」的床上,其實很沒安全感。 記得以前孩子生下來給婆婆帶,她用大方巾把孩子包得緊緊的,不讓雙手晃動,她說:「孩子容易受到突如其來的聲響而驚嚇。」現在孫女雙手露在外頭,自己的手一揮動,都可能嚇醒,所以老人家的經驗不是沒有道理,要讓嬰兒睡得安穩,身體固定好,不讓她隨意晃動才是。 除此之外,要營造與母體一樣的睡眠環境,想當初她在子宮裡像球一樣捲曲著身子,活動空間有限;生出來以後,當然也不是放在空蕩蕩的床上,無遮無擋,而是在床周圍放置填充物,如捲起來的毛巾、衣物等,縮小睡覺的空間,這樣就不容易驚醒。 40天以後,我們還在嬰兒耳邊播放類似心跳、流水的輕柔音樂助眠,雖不清楚她聽覺發育的情形,但類似母體的環境,應比較符合嬰兒需求。 然後,慢慢地,在床上掛有顏色的布偶,讓她眼睛一睜開,便能看見色彩,強化視覺辨識力,也有陪伴安撫效果,這樣安靜的時間拉長些;做了調整後,嬰兒比較不哭鬧,睡眠狀況也改善不少。(賽夏客) 在床的周圍放置填充物,例如捲起來的毛巾、衣物等,縮小睡覺空間,這樣孩子就不容易驚醒。(圖:賽夏客提供) 專家觀點 調暗燈光、說故事…有助入眠 ●新生兒哭鬧、睡不安穩,最怕是因為生病,家長可觀察孩子一整天的食欲、活力、體溫、排便狀況是否有異,若家中其他成員感冒或有其他傳染病,新生兒被感染的機率也會提升,此時應帶往就醫,請醫師評估。 孩子要睡得舒適,環境是重要關鍵之一,好的環境包括盡量調暗燈光,營造有助入睡的情境;可以的話,溫度控制在攝氏27至28度;濕度太乾可能使人口乾舌燥而不舒服,但太濕則可能誘發過敏,造成咳嗽、流鼻水或皮膚癢等症狀。 市面上有許多芳香產品宣稱可助眠,但成分並不一定標示清楚,用後可能誘發過敏,因此並不特別建議使用。 相傳洗茉草或燻艾草有避邪、驅趕蚊蟲之效,洗後可能讓寶寶較好眠。暫且不論避邪、單就驅趕蚊蟲而言,其實根本之道還是作好清潔衛生工作。 不少家長在嬰兒床旁邊放絨毛娃娃,但絨毛娃娃不僅易生塵蟎、誘發過敏,更怕寶寶一翻身將口鼻塞住而猝死,因此嬰兒床邊不可放絨毛娃娃、衣物或被褥,也別讓寶寶睡在過軟的枕頭、床墊上。 有的家長會讓孩子聽類似心跳或流水聲的輕柔音樂,有一說是可讓孩子彷彿聽見母親的心跳、產生依附或愉悅的心情。其實,每個孩子習慣的「睡前儀式」不同,有的愛聽音樂、有的喜好父母親陪伴說話、有的喜歡聽故事,只要能幫助孩子入睡,都可嘗試,特別建議抱著孩子說說故事,研究證實有助腦部發育與創造力發展。(諮詢/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詹前俊;整理/記者羅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