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台北榮總副院長陳適安率領心臟內科團隊研究發現,低中風風險的心房顫動病患在確診一年後,約16%的中風風險提高,應服用抗凝血劑以預防中風;該研究結果也建議低風險者,每年需接受中風風險的再評估,以免延誤用藥而發生中風,造成終身遺憾。 陳適安表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病患會因心房顫動而增加三到五倍罹患腦中風機會,所以預防中風是患者的重要課題。 醫界發展一套嚴謹的評估量表,依據心房顫動病患患者的年紀和病史計算出中風機率。該量表從0分到9分,當總分愈高,每年發生中風的風險就愈高;分數0分的男性和1分的女性則被歸類為低風險,根據國際治療指引不需要長期服用口服抗凝血劑。 陳適安指出,不少低風險患者聽到醫師說不必吃藥,就對病情毫不在意,很多人不再看病。但他們可能因年紀增加,罹患高血壓或糖尿病,中風風險會一下子提高到3分,不再是低風險族群,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成為中風高危險群。 陳適安表示,心房顫動病患確診一年後,有16%病人中風風險提高,患者每年應回診接受中風風險評估。(鄧桂芬) 圖為示意圖。(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