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逐年增加,但不只是中壯年,年輕民眾也必須留意。一名21歲就讀大三的台灣陳姓男大生,不菸不酒,飲食也正常,因課業繁重容易緊張,雖偶有腹瀉情形,但以為是壓力關係而不以為意;日前因血便就醫,赫然發現為直腸癌第四期,正持續治療中。 血液腫瘤科醫師呼籲,大腸直腸癌除了飲食、作息不正常等原因導致外,若家族有遺傳史也須留意;而即使是晚期腸癌,仍有化療、標靶藥物等方式治療,能延長患者存活期,提高生活品質。 惡化速度 年輕人較老人快 不少醫師更發現,腸癌有年輕化趨勢外,年輕腸癌患者惡化速度常較老年人快。 台北醫學大學附醫副院長李冠德表示,大腸直腸癌威脅大,不只40歲以上族群,連年輕患者都有增多趨勢。如上述收治案例,陳姓男大生一來檢查時,就發現是腸癌第四期,讓男大生相當錯愕,在母親陪同下回診治療一年而控制病情。 無聲殺手 初期大多無徵兆 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宜家表示,不少人誤以為腸胃道沒有不適,就不用檢查,但大腸直腸癌是無聲殺手,初期大多無徵兆,所以須注意飲食等危險因子;若以症狀來說,若發現突然變瘦、大便流血時,病情就已相對複雜,得靠化療等手術方式治療,但也讓患者生活品質變差。 李冠德認為,大腸直腸癌會攀升,主要跟飲食西方化,吃紅肉、油炸物等有關,再加上基因變異、家族遺傳等危險因子,使腸癌人數居高不下。李冠德說,腸癌早期(O至二)為開刀治療,即使到了三、四期的晚期,仍有治療機會,治療方式以手術、化療及放療外,也可使用標靶藥物治療,但仍視患者情況而定。 提早篩檢 9成因瘜肉造成 李冠德表示,有些患者使用一、二線標靶藥物時,會因治療時間長而出現體虛、疼痛、嘔吐等副作用,進而消極治療;所幸目前還有新型口服化療藥物,患者初期服用時須注意白血球指數外,副作用少且延長存活期,生活品質也提高,讓不少晚期患者願意嘗試。 李宜家呼籲,九成腸癌由瘜肉而來,若能篩檢早期發現癌前病變,用內視鏡就可切掉,讓患者生活恢復常態;若有家族史者,更得有所警覺早期篩檢。(簡浩正) 大腸 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是健康大敵,但不只是中壯年,年輕民眾也得留意。 (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晚期仍有救 期別治療方式 0至二期 (早期) 外科手術如內視鏡等,將 瘜肉、腫瘤及腫瘤附近相 關的淋巴結群完全切除。 三至四期 (晚期) 外科手術、化學治療及放 射治療。也可使用標靶藥 物,或新型口服化療藥物 治療,但仍得視患者情況 而定。 資料來源:北醫附醫副院長、血液腫瘤科醫師李冠德 (製表/美編吳岱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