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肺癌每年在台灣奪走9000條性命,但現行療法卻面臨瓶頸,國際研究發現,若同時使用傳統化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和免疫療法,超過一年腫瘤無惡化患者比率增四成,整體死亡風險也降低。56歲的阿琪姐(化名)兩年前診斷為晚期肺癌,右肺腫瘤確診為非特定基因變異類型,是臨床上典型的「標靶孤兒」,手術切除腫瘤後,雖透過化療控制病情,癌細胞仍轉移左肺,原希望接受免疫療法,但對免疫檢查點藥物反應率為「零」。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表示,免疫治療利用免疫檢查點藥物,喚醒患者免疫系統,正確辨識並進而攻擊癌細胞,最大特點是一旦腫瘤對藥物有反應,就會產生「長尾效應」,即使療程結束,不再用藥,患者自身免疫系統仍會持續發揮作用。 研究也發現,晚期肺癌患者單獨使用免疫檢查點藥物的整體反應率很低,僅兩至三成左右,導致大多數患者無緣使用。 為突破肺癌免疫治療反應率低的困境,全球專家投入研究,目前認為免疫療法合併其他藥物治療,可望解決上述問題。針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近兩年國際醫學年會都發表研究證實,晚期患者使用結合免疫治療藥物(新生代)、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中生代)和化療藥物的「三代組合療法」,能讓腫瘤反應率突破六成,超過一年腫瘤無惡化的患者比率增為四成,整體死亡風險下降約兩成。 此老中青三代組合療法相較於腦、骨、腎等其他器官的轉移,肺癌肝轉移的惡性更高,常常剛確診就只剩三個月壽命,且容易再併發其他器官癌轉移,治療相當棘手,但研究發現三代組合療法可讓肺癌肝轉移患者的整體死亡風險降低逾四成五,是一大突破。(陳雨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