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台灣一名47歲莊姓女子因血便到腸胃科求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有痔瘡及直腸發炎,確診為潰瘍性直腸炎,經口服藥與塞劑才明顯改善。醫師指出,潰瘍性直腸炎雖比潰瘍性大腸炎產生惡性病變的機率低,但仍無法排除有惡化的可能,需於門診長期追蹤。 台南市立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陳一毅表示,莊女因血便求診,發現有痔瘡、直腸發炎,先給予藥膏與塞劑;她再次回診,發現直腸黏膜紅腫發炎,並有多處潰瘍及黃色分泌物,配合臨床症狀確認為潰瘍性直腸炎,經口服藥與塞劑,症狀才明顯改善。 陳一毅指出,潰瘍性大腸炎屬於非特異性發炎性腸炎的一種,好發於40到60歲的中年人,男女比為1.6:1,有10%的患者在五年內會逐漸向上延伸為潰瘍性大腸炎。 陳一毅表示,潰瘍性直腸炎的大便習慣會改變,如排便次數變多、帶血、腹瀉、大便解不乾淨等,但症狀容易與痔瘡、克隆氏症、偽膜性大腸炎相似,需多次追蹤診斷,才能加以鑑別。 陳一毅表示,潰瘍性直腸炎好發的原因不特定,研究指出可能是環境、免疫機能、腸胃菌落及遺傳等因素交互作用,疾病治療緩解後,仍有復發的可能。(鄭維真) 血便、腹瀉可能是潰瘍性直腸炎的症狀,圖為示意圖。(記者許政榆/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