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乳癌對個人和家庭衝擊力道不可小覷。醫師提醒,生活中避免接觸塑化劑丶不要使用塑膠袋裝熱食,才能遠離乳癌。年輕型乳癌有幾項特徵,包括自我檢查不易、影像篩檢不容易,而且年輕型乳癌發現時,腫瘤通常較大,平均2公分,往往已經是第二、三期乳癌。 更糟的是,年輕型乳癌細胞惡性度較高,預後較差,較容易侵犯淋巴腺或沿乳管擴散。 台大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暨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說,這些女性往往未婚、新婚、剛生育,不僅是家庭也是職場重要支柱,得知罹患乳癌,對生活衝擊非常大。長久以來,年輕女性罹患乳癌被認定是預後較差的一群,通常必須更積極接受治療,相對死亡率仍高出70%,顯示年輕型乳癌的腫瘤在生物特性上更具有侵襲性。 歐美年輕乳癌三陰性及Her2陽性居多,但台灣雌激素(ER)陽性的管腔A型居多,顯見歐美年輕型乳癌與台灣迥異,所以治療也與歐美不同。醫界認為,台灣年輕型乳癌除了與遺傳相關,與環境中的塑化劑、外食、農藥也強烈相關。他解釋,女性乳房真正成熟在第一胎生育後,才達到動情激素、黃體素等成熟,在未成熟期,容易受到環境中荷爾蒙影響,累積了30多年的環境荷爾蒙也是使台灣年輕化乳癌增多的元凶之一,避免環境荷爾蒙確有必要。 年輕型乳癌患者可能面臨生育規畫,張金堅建議,傳統化療、放射治療及荷爾蒙治療都可能影響生育能力,甚至增加畸胎風險,若打算懷孕,延遲時間是考慮的重點,最好在治療後2至3年後再懷孕,建議治療前考慮保存卵子、胚胎或巢組織,是兩全其美的方法。(魏忻忻)避免年輕型乳癌可以這麼做1.避免環境荷爾蒙,例如減少塑膠袋裝熱食2.避免接觸農藥3.女性應及早計畫生育與哺乳4.避免飲用添加含劣質起雲劑飲品資料來源/張金堅醫 師製表/韋麗文隨著醫藥科技進步,乳癌早已撕掉「不治之症」的標籤。(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