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許多人習慣在洗完澡後拿棉花棒掏耳朵,覺得耳屎堆積如山,很癢、很想挖。甚至坊間出現許多清耳朵偏方,例如「滴嬰兒油、橄欖油有助耳屎排出」「生理食鹽水灌洗耳道能沖掉耳屎」等等。但是千萬別急著動手!醫師提醒,耳屎能不挖就不挖,真有必要,請找耳鼻喉科醫師幫忙。 耳屎成分是代謝的表皮細胞跟油脂等分泌物,可以保護外耳道,防止小蟲子進入,或避免細菌或是黴菌的感染。 開業耳鼻喉科醫師周慶明表示,堆積的耳屎雖然不會自動排出,但不建議民眾自行清理。最好的方式是就讓它自然堆積,等到真的感到不適再到耳鼻喉科就診,由醫師用專業器具將耳屎「夾」或「吸」出來;若是因為耳屎堆積太硬,則會先以石蠟油將耳屎軟化後再進一步處理。 周慶明解釋,有些人的耳道較小,甚至崎嶇蜿蜒,加上耳朵的皮膚很薄,拿棉花棒清理會刮傷耳壁造成流血、感染。尤其游泳後,皮膚泡在水裡變得更薄,這時候自行拿棉花棒清潔容易引起感染。另外,自行挖耳朵好像清出了不少耳屎,但這只是把堆積在外面的耳屎挖掉了,但堆積在裡面的部分卻反而會受到棉花棒的推擠,推得更深、塞得更實,反而不好取出。 至於坊間傳言的「滴嬰兒油、橄欖油」「拿生理食鹽水沖洗」,周慶明表示,不論是生理食鹽水或是清水,都不要拿來沖洗耳朵,因為水灌進耳朵後可能流不出來而引起感染,另一方面原本小塊的耳屎,可能因吸水造成膨脹,反而卡住耳道無法取出。 另外,滴油雖然有軟化的效果,但耳屎軟化後並不會自己排出,仍需要透過夾取或吸取的方式將耳屎清出。(楊雅棠) 耳屎堆積不要自行亂挖。(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