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一名25歲的年輕男性「無肉不歡」,中學時期,放學後天天買兩條烤香腸當點心,上大學後雖然頻率減少,仍是每隔幾天就吃炸雞排、烤肉當消夜,體重飆高也不以為意。畢業後兩年,他上大號時發現有血,就醫檢查竟發現罹患大腸癌。 飲食不改 瘜肉生生不息台灣高雄榮總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許秉毅說,腸道老化的頭號公敵,就是腸道壞菌及外來毒素的刺激,大腸壁遭刺激會產生瘜肉,進一步演變成大腸癌,而「飲食」更是決定腸道菌種的關鍵因素。 許秉毅表示,比利時魯文大學研究發現,高脂食物會使老鼠腸道內格蘭氏陰性的腐敗菌增加,造成慢性代謝性內毒血症,引發肥胖及糖尿病,因此「改變飲食才能『雕塑』腸內菌!」 許秉毅觀察,來做大腸鏡的民眾,如果是愛吃肉的,腸道內容易長瘜肉和憩室,且一長就是一、二十顆。這類患者平時容易便祕,易長壞菌、瘜肉也多,如果沒有割除,幾年內將逐漸癌化演變成大腸癌。相反地,愛吃蔬菜水果或素食者腸道明顯乾淨許多。 許秉毅說,如果肉食者切除瘜肉後,仍未改變飲食習慣,往往一、兩年後再來做大腸鏡追蹤,又會再長出幾顆。 膳食纖維 對腸子最友善許秉毅表示,腸子最喜歡被餵食的食物是「膳食纖維」,如五穀、麥片、蔬果、豆類、薯類及菇類等。膳食纖維可分泌短鍊脂肪酸,是養好菌的基本功,也能促進腸道蠕動並製造維生素B群以抑制壞菌,也可提高免疫力。 許秉毅說,只要三餐主食是糙米飯、五穀飯、麥片或全穀麵包,中晚餐至少各吃兩份蔬菜、豆類或菇類,飯後來點水果,就能輕易攝取每天25公克以上的足量膳食纖維。 許秉毅表示,辛辣食物、酒精、紅肉、油炸、燒烤及醃漬食物等,都會促進壞菌生成、刺激腸壁。此外,許多人也在狂嗑麻辣鍋後狂拉肚子,如果是在秋冬吃麻辣鍋,甚至可能發生腸胃道出血的狀況。 不需禁食 最好多元攝取除了膳食纖維是腸道好食物,許秉毅強調,這並非禁絕紅肉或油炸食物,而是吃下肚的種類應多元化,醣類、蛋白質、脂肪、蔬果缺一不可。許秉毅說,他設計「太平洋健康飲食」,原則包括吃七分飽、每天喝2000cc白開水、吃鹽少於6公克、攝取大於25公克膳食纖維,吃少於25公克的調理用油及少於22.5公克的糖等。 水分攝取也是維持腸道健康很重要的一環,正常人應該每天喝下多於2000cc的白開水。就像植物要補水一樣,人類在睡了一整夜後,一起床就要喝水潤滑腸道避免便祕,也能排除體內毒素,並稀釋濃稠血液,避免血管阻塞。 而有些人長期以茶代水,但濃茶中的單寧酸會和食物中的鐵離子結合,影響吸收,造成人體缺乏。建議有缺鐵性貧血者,避免在飯後馬上喝茶飲。 此外,也有人明明大量攝取蔬菜,反而甚至排便困難;這是因為過度執行飲食禁油,大量纖維積在腸道中,沒有油脂潤滑下,當然難以蠕動排出。許秉毅說,有名女性癌友,三個月來只吃水煮蔬菜拌鹽和水煮蛋,不然就是將食材蒸熟,最後嚴重便祕求助醫師。經飲食調整,在青菜中拌入苦茶油、橄欖油,喝全脂牛奶等,終於揮別便祕困擾。(蔡容喬) 蔬果富含膳食纖維,是腸子喜歡的食物。(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