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沖散熱能接下來「脫、泡、蓋、送」 別用偏方 用酒精、米酒降溫都適得其反 ●即將進入冬季,民眾大快朵頤吃火鍋的同時,也出現多起燒燙傷意外。急診室最常見的燙傷原因,除了熱水,就是不慎打翻火鍋,麻辣鍋、薑母鴨等湯汁覆蓋一層厚厚油脂,若被燙傷,不容小覷,即使少部分湯汁不慎濺灑到皮膚上,也可能造成傷害。醫師提醒,處理燒燙傷,勿忘「沖、脫、泡、蓋、送」。 台灣馬偕醫院外科部長董光義說,所有民眾幾乎都知道處理燒燙傷應採取「沖、脫、泡、蓋、送」,但實際上在燙傷發生後,多數人只是「沾醬油」,送醫前有完整做到僅5%到10%,有做卻做錯占五成之多。更有人觀念錯誤,例如有人認為米酒可降溫,不知如此反而加重燙傷深度。 「沖」是處理燙傷最重要的步驟,董光義說明,「沖」是把殘留在皮膚上的熱能沖散,避免熱能繼續造成傷害。最好使用流動的清水,先沖15分鐘,慢慢將衣服褪去,再沖15分鐘,至少要30分鐘,才算是完成第一步驟。 台灣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蔡光超說,有些人會認為應該用冰塊泡在水裡,研究顯示,流動的水比泡冰水更能快速帶走熱能,雖然建議沖好沖滿30分鐘,若已經不痛了,表示達標,可接續接下來的「脫、泡、蓋、送」。 至於米酒降溫,恐適得其反,董光義表示,米酒含酒精,一般傷口碰到酒精就痛得要命,酒精對細胞具有殺傷力,更何況是燙傷傷口,恐讓燙傷的深度加劇。 另外,降溫不可能只用「一瓶」水就解決,必須要大量流動的水,才能將蓄積在皮膚上的熱能沖散,能徹底完成「沖、脫、泡、蓋、送」步驟的患者,能大幅減少燙傷的深度。 董光義也呼籲,對於大面積燙傷,完成「沖、脫、泡、蓋、送」的步驟後,一定要立即就醫,尤其燙傷出現水泡,就一定要就醫,別誤信傷口風乾會自然好,不同燙傷程度有不同處置方式,建議遵循醫囑處理傷口。 也有人自行購買燙傷藥膏,以為大量塗抹在傷口上就會好,但若未把熱能褪去,一樣會增加燙傷深度。董光義說,高溫燙傷別想太多,直接用大量清水去除熱能,才是最關鍵的步驟。(陳雨鑫) 沖脫泡蓋送 沖 燒燙傷面積低於30%以下,用流動清水沖30分鐘,沖好沖滿;超過30%以上,立即就醫,過程可用濕毛巾覆蓋降溫,但毛巾應時刻更換,避免沾黏在皮膚上。 脫 剪開覆蓋在傷口上的衣物,可邊沖水邊小心翼翼地剪開 泡 剪開衣物後,將患部泡在水中,約泡20分鐘,但若被化學藥劑噴濺,不可以泡水 蓋 蓋上乾淨物品,如濕毛巾、衣物、無菌棉布等 送 嚴重燒燙傷時,執行第一個步驟時就應撥打求救電話,在救護人員抵達前做好前面步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