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台灣國標舞女王劉真,今年2月進行主動脈狹窄置換瓣膜手術,卻因心臟功能不佳、心衰竭而緊急裝上葉克膜搶救,之後換裝心室輔助器等待換心,卻仍病逝。 心臟移植是治療末期心臟衰竭的有效方法,但並非每個人都能順利移植。患者等待換心的過渡期該怎麼辦?為延長患者壽命,過去有人工心肺機、主動脈內氣球幫浦等協助,而在醫學進步下,出現了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近年更有短效型、長效型心室輔助器等心臟輔助儀器出世,助患者挺過危險過渡期。 台灣心臟科權威、三軍總醫院院長蔡建松表示,上述輔助器雖功效上不盡相同,但人工心肺機、主動脈氣球幫浦等為手術當下或已少用,俗稱「人工心臟」的心室輔助器,是目前對晚期、甚至無法換心的心衰竭患者來說,最好的治療方式。 蔡建松說,患者在急性心臟衰竭且極度不穩定時,現行上雖多以葉克膜先支持心臟及肺臟功能,但葉克膜「只能救急」,最長僅能使用不超過兩周時間,且仍有血栓或感染的風險,若患者心臟功能未見恢復,可換裝短效或長效心輔器,在急性心臟衰竭方面很有幫助。心室輔助器是藉輔助器將血液自心房、心室引流至幫浦內,再打回動脈中,藉此減輕心臟負擔、支持患者血液循環系統運作。主要作為計畫進行心臟移植患者,在等待期的連接橋梁外,也提供患者在術後回復心臟功能之輔助用途。 蔡建松說,長效心輔器體積小、不受留院限制,他認為是目前手術外,能提供晚期心衰竭患者好的治療;其存活率大幅延長外,患者等待期間甚至可出院在家生活、自由走動。 如他曾收治一名71歲心衰竭嚴重男患者,因已超過65歲無法換心,不過他本身身體狀況尚可、經濟能力也能負荷下,去年8月自費裝置長效心輔器至今,他像往常般能出門、自在生活,僅需每個月回診一次,對需等待或甚至無法換心者來說是一大幫助。 (簡浩正) 心室輔助器具有幫浦功能,可幫助心臟運作。(圖:台北振興醫院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