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肥胖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為一種慢性疾病。(Getty Images) ●肥胖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專家表示,逾8成肥胖症患者認為肥胖可以靠自身努力解決,通常不會主動尋求臨床醫師的協助。其實醫療專業人員介入成效佳,可請教家庭醫學科、內科、新陳代謝科醫師協助減重,臨床減重計畫以3至6個月為原則,每個月約減重1至2公斤,讓患者「務實減重」,循序漸進並能達成目標。 肥胖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為一種慢性疾病,且會引起諸多毛病。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楊宜青指出,糖尿病、腦血管疾病、癌症、高血壓性疾病、心臟疾病、腎炎及腎臟病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均與肥胖有關。 另有研究顯示,肥胖患者相較於體重健康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超過7倍。 一項跨五洲肥胖管理認知研究,有1萬4502名肥胖者、2785名醫師參與,亞洲國家包含日本、南韓。 楊宜青表示,該研究結果顯示,逾8成肥胖症患者認為肥胖可以靠自身努力解決,認為少吃、多動、持之以恆就可以成功減重,通常不會主動尋求臨床醫師的協助。 但是事實上,醫療專業人員協助減重成效佳,可請教家庭醫學科、內科、新陳代謝科醫師。 台灣肥胖醫學會秘書長張皓翔指出,臨床門診不乏遇到民眾訂定誇張減重計畫,希望一次減重20公斤等;一般醫師訂定減重計畫以3至6個月為原則,擔心時間拉太長,患者會疲勞,目標下降5%至10%體重,每個月約減重1至2公斤,讓患者「務實減重」,循序漸進並能達成目標。 張皓翔說,其實吃進去的能量少於人體消耗的能量,體重自然就會下降,若沒有,可能是有控制飲食慾望、製作低熱量飲食有困難等問題,就要引進其他支援。 張皓翔說,相關方式如提供食物選擇方式,必要時會開立抑制食慾藥物,但減重治療仍以「非藥物治療」為先,讓患者健康吃、聰明動、天天量體重。(黃惠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