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一對老年夫婦5年前同時確診罹患帕金森氏症,老先生接受治療和運動,老太太不吃藥,之後的病情變化有如對照組,老太太在2019年不幸病逝,老先生至今仍活動如常。 台灣員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宗勳表示,帕金森氏症的發病原因至今仍不明,可能與遺傳、毒物或蛋白質沉積、退化等因素有關。 葉宗勳說,一對夫婦5年前同時出現身體不自主發抖的症狀,確診罹患帕金森氏症,78歲老先生願意服藥和每天運動,希望控制病情,妻子75歲,擔心服藥後「人會變得呆呆傻傻的」,不敢吃藥,只靠飲食和運動控制疾病。 老先生多次勸說老伴服藥,兒女也勸母親接受藥物治療,老太太都不答應,沒想到病情持續惡化,四肢僵硬,行動越來越慢,2019年病逝。老先生今年83歲,藥物控制良好,生活如常。 葉宗勳表示,帕金森氏症病人的身體會出現不自主發抖、肌力減退、走路向前彎曲等症狀,隨著現代醫學進步、人的壽命延長,約40%的帕金森氏症患者晚期會合併失智症和大腦認知障礙,因此很多人把帕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病搞混。 葉宗勳指出,從病理上觀察,帕金森氏症病人「中腦的黑質神經細胞」快速退化,無法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導致無法有效傳達大腦下達的指令;已知引發帕金森氏症的危險因子有年齡、性別、遺傳因素和家族史,頭部外傷、化學物質、毒素、重金屬、有機溶劑、藥品、抽菸也會造成帕金森氏症。(簡慧珍) 帕金森氏症後期與失智症的症狀常被混淆,但同樣造成家屬照顧上的困難,可考慮到專業機構求助。圖為示意圖。(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