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年紀不到十歲的女童,日前因咳嗽、腹瀉、食欲不振就診,媽媽說「女兒最近一直拉,瘦了兩公斤」,且下腹部硬硬的,擔心得了新冠肺炎。排除是病毒感染後,台灣北醫附醫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簡睦旼觸診,按壓女童腹部認為「怪怪的」,透過電腦斷層與腹部超音波檢查,竟發現一個長了近20公分的生殖細胞瘤,目前透過手術切除,後續追蹤女童健康。 北醫附醫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台北癌症中心兒童腫瘤團隊主治醫師劉彥麟表示,兒童生殖細胞瘤一年約有60名新增案例,是兒童常見的腫瘤。生殖細胞瘤通常不會有症狀,女童非常幸運,因為腸胃型感冒就診而提早發現,通常這類患者都已經嚴重影響泌尿系統,如嚴重便祕或腹瀉、腹部嚴重腫脹,才會被發現。 劉彥麟說,生殖細胞瘤大多發生在0到17歲兒童青少年,根據研究,東亞國家的人比較容易罹患,特別是日本人,有研究顯示他們帶有特殊的基因,部分兒童容易發生生殖細胞瘤。 生殖細胞瘤是因為胚胎發育時,生殖細胞迷路掉到不該掉落的地方,讓生殖細胞長在性腺之外,如中樞神經、薦椎、尾椎、腹腔等。 通常生殖細胞瘤屬於良性,但少部分屬於惡性,必須開刀切片檢查才知道。 劉彥麟指出,生殖細胞瘤會不斷長大,長在腹腔內的腫瘤就會擠壓到其他器官,影響生長。生殖細胞瘤若能及早發現,手術切除得愈乾淨,愈能降低復發率,術後二到三年沒有復發,五年存活率將可達到九成,不影響日後成長。 簡睦旼表示,這位女童非常幸運,腫瘤被膜包覆未破裂,透過外科手術切除,完整取出腫瘤,目前術後狀況良好。提醒家長,孩童若排尿或排便突然出現異常,如尿不出來、腹瀉或便祕,且腹部腫脹等,千萬要提高警覺,及時就醫。(陳雨鑫) 小檔案╱生殖細胞瘤 兒童固態腫瘤中,僅次於腦瘤,生殖細胞瘤為第二常見的腫瘤。胚胎發展期間,生殖細胞掉落在薦椎、尾椎、性腺外,不明原因發展成腫瘤,推測與基因有關。生殖細胞瘤依照病理分類可分為畸胎瘤、卵黃囊瘤、胚細胞瘤,其餘則為少見的惡性胚胎癌、絨毛膜癌、胚組織瘤、性腺母細胞瘤等。只要及早治療,透過手術切除,避免二到三年內復發,五年預後可達到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