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英國研發AZ疫苗的吉爾伯特女爵認為未來新冠肺炎病毒會「感冒化」,引發重症的機率變小,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最近受訪時表示「終於有人跟我的意見一樣」,未來應該是感冒化而非流感化,但在前兩、三年的陣痛期,民眾可能必須要像每年打流感疫苗一樣,每年加打一劑新冠肺炎疫苗,增加抗體,但之後應該只有新生兒要注意,其他人會沒問題。 而針對目前學校開打BNT疫苗,許多學生出現胸悶、手腳發麻等不適症狀,甚至有醫學生出現心肌炎的症狀而住進加護病房。李秉穎表示,mRNA疫苗一般說來第一劑的症狀是比較輕微的,第二劑輕微不良反應的比率可能更高,但這些都只是輕微的不適,第一劑不太舒服的人還是要打第二劑。 被稱為「AZ女王」的吉爾伯特女爵最近受訪表示,新冠肺炎病毒未來會隨著演化而逐漸毒性降低,致命性減少,走向感冒化。對此,李秉穎表示,從疫情一開始自己就是抱持這種看法,像是目前會引發人類感冒的四種冠狀病毒一樣,也是經過不斷的突變,逐漸感冒化,像現在就不必再去特別預防它,新冠肺炎病毒的情況應該也是一樣的。 李秉穎表示,但在前兩、三年的急性陣痛期,因為病毒第一次與人體見面,重症還是會比較高,前面幾年可能要像流感疫苗一樣,每年打一劑。 而針對校園開打疫苗許多學生出現不適,李秉穎表示,出現在第一天的胸悶、呼吸急促與手腳發麻等,通常都是暈針造成,而BNT疫苗的輕微不良反應包括頭痛、發燒、酸痛等,應該是第二劑的比率會更高一些,如果第一劑有暈針情況,會建議第二劑可以去診所打,避免大家一起排隊的恐懼心理。 而最重要的是30歲以下民眾注射mRNA疫苗時,會有心肌炎風險,愈年輕比率愈高,男性發生機率與女性相比是10比1,通常發生在注射後兩到四天的一周內,但四周內都有零星發生機率,要特別注意胸悶、胸痛、呼吸急促及運動功能受限等狀況。(修瑞瑩) 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表示,未來幾年民眾可能每年都必須加打一劑新冠肺炎疫苗。(圖:台南市政府提供) 研究:打流感疫苗 染疫風險降24% ●研究發現,接種流感疫苗可降低24%感染新冠肺炎風險,亦可降低其他疾病及重症風險。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副院長黃信彰表示,施打疫苗可刺激免疫反應,抗原細胞產生免疫力,新冠肺炎讓民眾更加重視施打疫苗,施打流感疫苗亦可防重症、死亡及家庭社會負擔。國外研究發現,施打流感疫苗可降低新冠肺炎感染率,也可降低新冠肺炎重症及住院率,國外醫療院所也證實這項論點。 黃信彰表示,根據密西根健康照護體系分析450萬筆資料,其中2萬7000人在新冠疫情前半年至一年曾施打流感疫苗,經新冠PCR採檢後,發現降低24%感染新冠機率、呼吸衰竭減少48%、住院天數少四天。英國利用基層照護資料庫分析6921個確診新冠病人,發現有打流感疫苗者,確實可以減少15%住院率、減少22%死亡率。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因應新冠疫情做一份問卷調查,發現民眾願意施打疫苗,保護力是第一考量(87.1%),其次是安全性(76.6%),病毒變異性(32.3%),但考量疫苗培養方式的人數卻不到2成(16.1%)。黃信彰說,疫苗製程培養方式的不同是影響疫苗保護力與效力的關鍵因素,問卷結果顯示,只有46%民眾知道流感疫苗製程培養方式,有分雞蛋培養和哺乳類細胞培養,細胞培養疫苗較雞蛋培養疫苗增高10%保護力。(許政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