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異位性皮膚炎如果症狀較嚴重,需持續使用局部皮質類固醇。但長期使用類固醇,容易出現副作用。 (圖:台灣光田綜合醫院提供) ●小魏小一時,關節附近皮膚紅腫發炎,一搔抓,就流血,原本以為是單純濕疹,但塗抹藥物後,反覆發作,讓他吃盡苦頭,四年後才確診為異位性皮膚炎,持續使用類固醇藥膏。不料,升高三那年,功課繁重,他視力模糊、發癢,至眼科就醫,竟為年輕型白內障,小小年紀就需接受人工水晶體。 搔癢、紅腫 反覆發作 台灣高雄長庚皮膚科教授李志宏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就是異位性濕疹,為一種過敏皮膚疾病,症狀為搔癢、紅腫,且反覆發作,皮膚粗糙、脫皮,處於極度乾燥狀態,儘管不會傳染給別人,但因模樣嚇人,常讓同學、旁人退避三舍,影響到人際互動。 皮膚科醫師曾涵琪說,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如長時間用類固醇,可能導致月亮臉、水牛肩、體重增加,以及血壓、血糖升高、骨質疏鬆、胃潰瘍,此外,還可能導致白內障、青光眼,嚴重影響視力。 長期用類固醇 副作用多 小魏就是典型個案,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因眼睛發癢、視力變差,就醫檢查發現水晶體混濁,眼科醫師評估為長期服用太多的類固醇,導致年輕型白內障,為此,兩眼均接受人工水晶體置換手術。 除了視力變差,異位性皮膚炎讓小魏度過慘白憂鬱的青春年少,原以為到了青春期,病情就會好轉,沒想到卻急遽惡化,臉頰搔癢,紅腫、滲出血絲,模樣有些嚇人,好幾次走在路上,引起路人關注,以為他出車禍。念大學,他騎機車,因臉頰發紅,多次被警察以為喝酒遭攔檢。 前年因病住院,護理師看到小魏皮膚潰爛,建議他接受生物製劑。依規定,必須持續12周,每周2次,照光24次,療效有限才符合生物製劑申請資格之一,為此吃盡苦頭。 因為小魏對光敏感,平常只要一曬到太陽,皮膚就開始紅腫、脫皮,在照光治療期間,飽受酷刑之苦,常癢到睡不著,身心狀況極差,好幾次想放棄。但為了接受生物製劑,他強忍疼痛,在記事本從1寫到24,每治療後,就在數字上畫一個叉,鼓勵朝著目標邁進。 生物製劑治療 換一夜好眠 去年10月底,小魏終於獲准使用健保生物製劑,皮膚狀況明顯好轉,人生初體驗一夜好眠的幸福。 李志宏強調,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武器愈來愈多,病友千萬不要放棄治療,在醫師評估下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平常應勤擦保濕劑,以避免皮膚乾燥,另減少流汗、過度泡澡,以及少吃牛乳、小麥、蛋、大豆、花生豆等容易引發過敏食物,以及少接觸灰塵、塵螨等過敏原。(李樹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