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天氣炎熱,在戶外打籃球應注意補充足夠的水分。避免在激烈運動下,發生橫紋肌溶解的狀況;此為示意圖。(Getty Images) ●一名年輕男性在夏季中午於戶外打籃球兩小時,因為天氣炎熱、大量流汗、加上水喝不夠,且激烈運動下,造成橫紋肌溶解,緊急送往急診,後續檢查發現還有急性腎衰竭、肌肉酵素高,不得不住院治療。 近年受氣候變遷影響,造成高溫日數及極端溫度隨之增加,在氣溫高的情況下從事戶外活動,人體的水分流失速度也加快,如果不及時補充,可能會引起脫水或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等問題。 台灣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腎臟科主治醫師朱柏齡表示,雖然上述患者並非熱傷害,但因天氣炎熱且水喝不夠,仍造成橫紋肌溶解,建議民眾外出運動前可先查閱手機APP,如果體感溫度超過攝氏40度(華氏104度)不建議外出運動。 台灣國健署也建議民眾,炎夏在享受戶外活動時,要注意自身身體狀況,以補充水分,並謹記「補水3適」,包括: 1.適時:建議戶外活動前1小時喝水,並分兩階段補充水分;活動中每15分鐘喝水。 2.適度:依據天氣、活動量及流汗量,適度補充水分,不要等有口渴的感覺才喝水,因為口渴時身體已經處於缺水狀態;若活動超過1小時,則需補充含低濃度碳水化合物及電解質的運動飲料,避免飲用含高糖分、咖啡因或酒精成分之飲料。 3.適量:出門前1小時適量慢速喝水400至600毫升,避免急促喝水,腎臟在無法負荷的情況下,會產生電解質不平衡,造成「水中毒」;另外,戶外活動中,每15分鐘飲水200至300毫升,避免熱傷害的發生。若運動前後量體重,減輕的體重就是缺水量,須逐步補足。 朱柏齡說,部分職業像是軍人,受訓與否無法自行決定,此時教官、長官就要特別小心,若非得做訓練,行前跟過程中都要注意水分補充,像是運動前先喝400至600毫升的水,每15分鐘補充水分200至300毫升,運動超過1小時以上,則建議喝含有電解質、低糖分飲料,不可喝含咖啡因或酒精;另外,可觀察小便顏色,若像是檸檬汁等淡黃色屬正常,如果像是蘋果汁等,代表水分不足,應盡快補充,亦不可等口渴才喝。 國健署提醒,夏日酷暑無論是從事戶外活動、運動、旅遊或只是在陽光下走走,記得隨時補充水分,不讓身體有缺水危機。(許政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