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慢性鼻竇炎患者容易長鼻瘜肉,應盡快就醫治療。(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慢性鼻竇炎患者常見症狀包括鼻塞、鼻塞、鼻涕倒流、臉部脹痛及慢性咳嗽,嚴重時會影響嗅覺及睡眠品質,或導致注意力不足、影響學業等。台灣林口長庚醫院近期發表一項慢性鼻竇炎新指引,其中將有鼻腔息肉的患者,依其病理切片結果分型,手術後可使用生物製劑治療,有效抑制發炎反應。 林口長庚耳鼻後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建嘉表示,當細菌、黴菌等感染或過敏原刺激,造成鼻竇內襯黏膜發炎反應,或鼻息肉組織增生、鼻中膈彎曲,阻塞鼻通道或鼻竇,就可能導致鼻竇炎;治療後症狀持續超過12周,就可定義為慢性鼻竇炎。 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吳佩雯表示,過去慢性鼻竇炎治療,臨床上只會告訴病人有無息肉、是否需要開刀,林口長庚醫院本次提出指引修正,將「有鼻腔息肉」需開刀的鼻竇炎患者分為三種型別,治療時可使用相應的生物製劑。 吳佩雯指出,慢性鼻竇炎傳統分為有無息肉二大類,近年精準醫療盛行,歐美學界紛紛改以病生理機轉將慢性鼻竇炎分型,共可分為第一/二/三型,其中又以第二型最難控制,病患大多會出現廣泛的鼻息肉而阻塞呼吸,也有病患合併氣喘等下呼吸道疾病。 研究團隊回溯性探討過去15年於林口長庚醫院進行鼻竇內視鏡手術的146位青少年病患,因息肉復發而需再次手術的機率約15%。結果顯示,經免疫螢光染色證實,這些因復發而需再次手術的病患大多屬於第二型發炎反應,其息肉中的嗜酸性白血球浸潤程度與第二型發炎相關細胞激素活性均較顯著。 不過,吳佩雯表示,一般建議病人在術後使用三個月、六次生物製劑針劑注射。或用類固醇鼻噴劑、鼻腔沖洗等傳統治療,若配合規律回診,也能達到疾病控制目標。 林口長庚醫院的研究內容係探討青少年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之發炎免疫機轉,並分析治療預後,提供慢性鼻竇炎治療新指引,已發表於耳鼻喉科國際期刊「鼻科學(Rhinology)」。(林琮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