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未解決的聽力損失每年在全球可造成近1兆美元的損失。此為示意圖。 (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未解決的聽力損失每年在全球可造成近1兆美元的損失。台灣長庚紀念醫院耳科主治醫師吳哲民表示,由於大腦少了聲音刺激,聽損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兩至五倍,建議民眾如果有聽力受損狀況,及早就醫檢查。 過度暴露於85分貝以上的音量會造成聽力受損,退化的聽力會蠶食日常生活品質。全球約11億人面臨噪音性聽損的風險,50%的年輕人聽音樂或其他音頻的音量太大,70%暴露在巨大噪音環境的人從未或很少佩戴聽力保護裝置。 美國語言聽力學會定義,聽損三大類型。1.傳導性聽力損失:由於外耳、中耳損傷所造成。2.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因內耳或/及聽神經造成。3.混合性聽力損失:老年性聽力損失合併多重成因的混合性聽力損失。 7大徵兆 及早檢查 當出現下述一項或多項狀況,建議及早檢查聽力: 1.聽電話或電鈴聲感到吃力與困難。 2.被同住家人抱怨電視音量太大聲,或是須調高電視或收音機的音量。 3.常常覺得聽不清楚別人說話的聲音。 4.常常誤解別人說話的意思。 5.多人談話時,較難聽懂與持續談話。 6.在噪音環境下,容易聽不清楚談話。 7.聆聽女性或是小朋友說話聲音時,特別聽不清楚。 聽不清楚 潛藏危機 高齡聽損常被誤認為是正常的老化現象,然而,失智症和聽力受損有高度關聯。國際權威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2017年的分析報告指出,有40%的失智來自可避免的12項危險因子,其中45歲到65歲的聽力受損占9%位居第一。 聽不清楚只是聽損的冰山一角,背後恐潛藏更大危機,若聽不到喇叭聲或警示聲,容易導致跌倒等安全問題。而且聽不清楚別人對話,只能點頭裝作有聽懂,不僅工作效率下降,也會逐漸不愛與人來往,導致生活封閉與憂鬱等問題。 醫師建議,民眾或親友若有聽力損失,及早安排治療或配戴適合的輔具,達到早期發現、早期介入之效。 本文由「健康醫療網」提供https://healthnews.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