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隨著人類平均壽命延長,罹患慢性病風險上升,罹患失智症可能性也增加。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張宏哲表示,失智症患者普遍對環境非常敏感,害怕陌生人事物,將失智患者帶進新環境,須採漸進式陪伴增加患者對環境的熟悉度。對於不肯吃飯、洗澡或出門的個案,可以患者擔任的職業做切入,以引導而非強迫的方式,照顧才能事半功倍。 張宏哲表示,失智症除短期記憶力及認知能力受損外,隨病情發展將合併精神行為症狀如憂鬱、焦慮、幻想、幻覺及錯認,也可能出現日落症候群、日夜顛倒、囤物症乃至出現攻擊行為等。 張宏哲表示,自己遇過一名罹患血管性失智的83歲婦女,會妄想遭人偷東西或陷害,家人認為患者不感激照顧者辛勞還故意鬧脾氣,最終引發家庭衝突。也有夫妻原本相處和睦,但太太罹患失智症後,認為丈夫帶至醫院看診是在陷害自己,直到丈夫最終照顧不來,不得已只好送往安養院等案例。 失智症照顧有技巧,張宏哲指出,家庭照顧失智症患者的第一步,即須理解失智症的特性,知道失智症患者的行為是因大腦生病,非出自於故意。除平時服用相關藥物外,也可安排念報紙、拼七巧板及散步等認知及體能遊戲,延緩失智患者惡化的速度。同時失智症照顧者也應維持「穩定」,同一批人同一個情境,建立穩定作息,讓患者安心。 患者若出現精神行為問題,則須了解背後的原因。張宏哲表示,不少失智患者做出攻擊等行為,多為焦躁與害怕,應找到觸發行為的問題點,並靠著「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將患者帶離當下的情緒與環境。 張宏哲說,面對患者不合邏輯的言論或要求,應避免對槓或說之以理,而是應以職責角色功能的面向切入。如過往身為業務員的失智症個案堅持不洗澡,照顧者可以「如果不洗澡,怎麼有辦法乾乾淨淨見客戶?」的方式引導,讓患者更有動力。(梅緣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