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憂鬱症是多重因素所導致的疾病,醫師提醒,如果治療未完全,容易復發且變得慢性化, 因此妥善完整的治療非常重要;圖為示意圖。(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46歲的李先生五年前正值事業高峰,憂鬱症卻突然找上門,整日憂鬱讓他無法專注工作。經過三個月藥物治療,雖然憂鬱症逐漸好轉,卻也遭受便祕、惡心等副作用影響,因而停止用藥。未料憂鬱症近期復發,遂至醫院求診,經精神科醫師施行「重複經顱磁刺激術」(簡稱rTMS),李先生憂鬱症狀好轉許多,終於能免於藥物副作用、重返職場。 憂鬱症是多重因素所導致的疾病,成因包括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功能不足、遺傳、遭受外部壓力或衝擊等。發作時會讓人情緒低落、對任何事都提不起勁、食欲和體重下降、失眠或嗜睡、注意力無法集中和反覆想到死亡。 吃藥惡心嘔吐嗜睡 患者卻步 台灣新北恩主公醫院精神科醫師王品洋說明,治療憂鬱症的目標是改善大腦調節情緒的能力,治療方式以藥物治療為主。目前雖有許多種類的抗憂鬱劑可供治療,但有部分患者服藥後療效不佳,對於體質敏感的患者也往往伴隨副作用,如:惡心嘔吐、嗜睡或體重增加等,讓許多患者對藥物治療卻步。若副作用影響到日常生活,就會評估是否要進行非藥物治療。 根據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資料顯示,憂鬱症藥物副作用包括心悸、想睡、惡心、腸胃不適、口乾舌燥、精神不濟、 注意力難以集中、抑制性欲、頭暈、失眠、便祕、腹瀉等症狀。 rTMS誘發微電流激活大腦 目前最新的非藥物治療是「重複經顱磁刺激術」,王品洋進一步解釋,rTMS主要是利用電磁感應原理,在腦部誘發出微電流刺激,激活情緒相關的大腦區域,引起大腦中的神經元細胞活躍後,可提高大腦活性來達到治療目的。治療過程無傷口,且大幅減少副作用的併發,對飽受藥物副作用困擾的患者來說是一個新選擇;而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在rTMS治療後,改善憂鬱症狀的機率最高約可達五成。 副作用的影響是許多患者對藥物治療望之卻步的原因。醫師呼籲,憂鬱症如果治療未完全,容易復發且變得慢性化,下次再發生的間隔會縮短,症狀也會更嚴重,因此妥善完整的治療對於憂鬱症患者來說非常重要。目前針對憂鬱症的治療方式已經不再限於以往的藥物治療,建議與醫師一同討論,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重拾開心的容顏。 2文皆由「健康醫療網」提供 https://healthnews.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