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聽力損失容易導致溝通障礙,加速大腦萎縮,增加失智症風險;示意圖。 (圖/123RF) 醫師建議,聽力損失應即時使用助聽器等輔助使用協助,降低聽力損失傷害;示意圖。 (圖/123RF) ●「啥,你說什麼?」聽力損失容易導致溝通上的障礙、影響人際關係,也會加速大腦萎縮,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台灣聽力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葉文英表示,如果發現聽損,應即時使用輔助協助,降低聽力損失造成的傷害,失智症防治政策也應將聽力篩查納入定期健檢項目。 葉文英說,聽力損失人口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中高齡者常因聽力損失而產生心理焦慮、人際社交退縮,進而減少社交活動,久而久之,會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嚴重影響到生活。她強調,聽力損失是影響失智症最重要的單一因素,延緩失能從「聽」做起,各部會應提早應對,社區、據點加入聽力資源,了解聽力與失智症的關聯性。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提到,失智症的病程會出現非常多問題,包括走失、財物安全,有66%的人會出現精神行為症狀,令照顧者非常困擾。 「聽力篩查」可降低失智風險,提早發現與矯正聽力損失,包括配戴助聽器等方式,可降低失智醫療照護成本。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於「2019全球失智症報告」估計,全球有超過5,000萬名失智者,到2050年預計將成長至1億5,200萬人,每3秒就有一人患有失智症。失智症相關成本為每年1兆美元,至2030年預計將增加一倍。國際失智症協會持續揭露「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證據顯示,40%以上的失智症能以可改變的風險因子來延緩或預防。 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失智症防治應列入國家健康政策的優先議題,陳筠靜認為,失智者應多接觸外界,有助於延緩惡化速度。要讓失智者能安心生活在社區中,需要注入多項資源,如果有聽力師進駐,提供專業建議、發現聽力損失長輩,確實可幫助失智症家庭。 根據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研究,影響失智成因中聽力損失佔其中8.2%,排名第一。台灣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副所長張慈映表示,聽力損失為民眾最主要的聽力困擾,且大於三成的民眾有聽力困擾,又以65至75歲族群的困擾比例最高。隨年齡增長,愈多人自覺聽力變差;在65至75歲族群中,自覺聽力良好者未達半數。 張慈映認為,對於失智症的風險因素,「聽力問題」的認知為倒數第二名,顯示大多數民眾對聽力問題與失智症關聯的認知仍有待提升。各國政府補助聽力健檢,包括美國、英國、澳洲等,已陸續將聽力損失篩查納入國家健康政策。 (廖靜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