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醫師提醒,臨床發現,採支持性治療與洗胃效果,無顯著差異;示意圖。 (圖/123RF) ●台灣人常認為中毒就要透過「洗胃」把毒素洗出來,但根據臨床數據觀察,近年來洗胃、活性碳治療的使用率愈來愈低。台北長庚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陳賢一指出,沒有洗胃或是使用活性碳,對病人預後跟並發症沒有造成顯著差異,九成病人可以靠自身代謝,醫療上多提供支持療法即可。 洗胃及活性碳常被用在胃腸道除污,但實際上卻有限、缺乏明確證據支持效果。美國近年來已出現下降趨勢,2005年洗胃1萬2255例、 活性碳12萬3266例;等到2019年洗胃已經下降到590例、活性碳3萬5541例。 根據林口長庚與基隆長庚兩家醫學中心的回顧分析,平均每年約643例口服急性中毒病例。 2012年洗胃有265例、佔約34%,活性碳使用約318例、約4成;2019年洗胃下修至86例、約14%,活性碳79例、約13%。陳賢一說,台灣同樣也有洗胃、活性碳治療下降的趨勢,且根據研究,是否洗胃、活性碳對於死亡率、住院率都沒有顯著差異。 陳賢一說,台灣洗胃多用鼻胃管,管徑很小,有些藥丸到體內後還會結塊,洗胃到底能不能洗出來,效果不敢保證。再者,患者意識不清下不會使用活性碳或洗胃,加上活性碳容易嘔吐,若再發生嗆到反而有反效果。 在台灣的中毒個案中,最常見的為安眠藥、一氧化碳、被蛇咬傷。陳賢一說,中毒不一定要給解毒劑,9成病人多會自己代謝,因此多用支持性療法即可,血壓不好給點滴維持生命心跳、不能呼吸就插管、心律不整就給藥或是電擊;少數有解毒劑可使用的如氰化物、普拿疼等。 (李青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