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紅點標識處為內關穴。 (記者陳立凱/攝影) ●許多人搭車或坐船、搭飛機時,常易引起頭暈、冒冷汗、惡心嘔吐等情形,一般人稱為暈車,醫學上則稱「動暈症(Motion Sickness)」。為什麼會暈車? 「動暈症」顧名思義是因「動」,所以發生「暈」的現象。平時大腦主要藉由視覺及各種感官來確立身體的空間感與方向感;在搭乘交通工具時,因速度改變、路面顛簸、擺動或旋轉,使大腦對外在環境的預期與感官接受到的訊息不同而發生衝突,內耳前庭功能受刺激產生不平衡,就會發生暈車症狀。由此可知,不只搭交通工具容易發生,就連乘坐旋轉加速的遊樂設施、觀賞3D電影,甚至海上浮潛因波浪起伏,也會產生暈車症狀。 容易暈車族群 2至12歲兒童是好發族群,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率會跟著降低;但還不會言語表達的嬰幼兒,常以臉色發白、沒有活力或哭鬧不停來表現暈車,家長應特別留意。2歲以下幼童在旅程中多為仰躺姿勢,且大腦尚未完全以視覺定位,反而不易暈車。 一般而言,女性較男性容易暈車,尤其懷孕婦女或月經期間,因荷爾蒙改變造成易暈車體質。本身有經常性偏頭痛、緊張性頭痛或內耳前庭疾病者,不舒服感覺常會被大腦加強放大,發生暈車機率也較一般人高。 常見治療藥物 藉由藥物可降低內耳前庭的敏感度或中樞神經性止吐劑,達到止暈治療效果,無論使用哪一種暈車藥,都須在搭乘交通工具前30分鐘就開始使用,如果已出現症狀才用,不但緩不濟急,且效果不佳。大部分暈車藥都有鎮靜思睡副作用,有些藥會另外添加咖啡因(Caffeine)成分用來提神。 治療孕婦的暈車症狀可選用治療孕吐的藥品,一般建議可選用第一代抗組織胺相對安全。小朋友使用暈車藥需依年齡與體重來調整劑量,一般抗暈成藥是專為成人設計,不建議直接給小朋友使用。另外,做好防暈措施也很重要,車上盡量讓小朋友閉眼休息,或講故事、聊天來轉移注意力,勿在車上看書或看電視、吃東西,也能降低暈車發生機會。平時可多讓孩子盪鞦韆、坐蹺蹺板等,訓練內耳前庭的平衡能力,對於抗暈也有幫助。 如何預防暈車? 1.出發前準備:行前睡眠充足;上車前勿吃太飽,飲食清淡,避免太油膩刺激的食物或氣泡飲料,以免脹氣導致嘔吐;保持心情愉快。 2.視野清楚不搖晃:易暈車者建議搭車坐前座,搭船則到甲板上可遠眺風景的地方,只要視覺及身體感覺一致就不易暈車。行車應盡量保持穩定,避免急轉彎或突然加速。 3.舒適乘車環境:保持車內空氣流通清新,仰躺或平躺較不易暈車,可把椅背盡量放低,墊枕頭避免頭部劇烈搖晃。 4.穴道按摩防暈車:按壓手腕內側往手肘方向三指寬處的「內關穴」,以食指腹按壓三到五秒後放開,按五到十分鐘,有助緩和暈車症狀。 (林毓雯/振興醫院藥劑科藥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