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博文(常生中醫診所醫師) 工作忙碌,生活步調緊湊、壓力大,加上飲食時間不固定,或吃過多難以消化食物,如粽子、油飯等,門診出現消化不良的患者,症狀有腹脹或胃痛,食慾不佳或心口灼熱感,惡心泛酸,各年齡層都有,通常都跟飲食習慣有關,需要調整與治療。 常見原因:職業關係,如服務業、銷售員、金融業等,長期飲食時間不規律;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胰臟炎、膽道疾病或惡性腫瘤等相關疾病;藥物引起,如消炎止痛藥;緊張、感冒、大腸激躁症、便祕或腹瀉等引起;無明顯結構異常及病因,又稱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常和個人體質及心理因素有關,如壓力、食物、情緒、缺少運動、腸胃蠕動變差。 調整方法:減少寒涼飲食,少喝咖啡、濃茶、辛辣、燒烤、菸酒、油膩、瓜果、糯米、洋蔥、汽水、粽子等;養成慢跑、散步、氣功等運動習慣,幫助腸胃蠕動;充足睡眠,避免過勞及壓力或熬夜。 飲食方式:少量多餐與細嚼慢嚥;注意腹部保暖,尤其秋冬時節;可攝取乳酸飲料、寡糖類幫助消化;勿以吸管大口喝飲料;飯後不要馬上坐下來、或冷熱食物交替食用;勿吃飯時說話,減少吞入大量空氣。 常用治療及保健穴位:一、足三里:位於小腿前脛骨外側,外膝眼(犢鼻)下三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具有清熱化濕,降逆利氣的功用。二、豐隆:位於小腿前脛骨外側,外踝尖上八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具有沉降胃濁、消食導滯的功用。 中醫辨證論治常用方劑 食積型:易腹脹舌苔厚膩,可用保和丸消食導滯。 肝氣鬱滯型:多脇疼泛酸、可用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氣。 濕熱蘊結型:多腸鳴下痢,可用半夏瀉心湯和胃降逆。 外感寒濕內傷飲食型:多惡心嘔吐,可用藿香正氣散理氣和中。 中藥治療藥物之參考 神曲、萊服子、麥芽、山查、枳殼、陳皮、薏苡仁等。 平常可預防之參考食物 吃奇異果、白菜、橘皮、葡萄柚、烏梅汁來減緩症狀發生。 (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