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出生時只有464公克的早產兒王宸汝,由祖父細心照顧拉拔。記者會上,她向祖父獻花並親吻臉頰感謝。(記者黃安琪/攝影) ●台灣早產兒基金會持續追蹤20年,統計發現,平均每3名小於1500公克極低體重的早產兒,就有1人會出現神經動作發展與視、聽力遲緩。 7歲的宸汝出生時,體重只有464公克,比一粒蘋果的重量還輕,小小身軀插滿管子,待在新生兒加護病房約半年,等體重養足到2.1公斤才出院返家。無微不至照顧宸汝的祖父何禮旺說,宸汝2歲後才會走路,卻缺乏平衡感,且幼時長出一顆顆黑牙、說話缺乏邏輯,目前持續進行語言治療及職能物理復健。 早產兒基金會舉辦「給早產兒第二次機會」紀錄片首映,小主角宸汝拿著玫瑰獻給祖父,親吻祖父臉頰表達感謝。 自1995年至今,基金會持續追蹤極低體重早產兒。早產兒基金會董事、耕莘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鄒國英表示,每年追蹤近1500人,20多年來收案人數達1萬9177名寶寶,其中以神經動作發展及視、聽力檢查最為常見,輕度異常為35.3%、中度異常10.8%、重度異常為13.8%。 鄒國英認為,輕度異常早產兒出院後,外表、四肢與生活皆正常,直到學齡階段才出現學習問題,課業落後他人許多,她提醒,初期若疏於定期回診,恐錯過早期療育黃金期。 新生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台北馬偕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醫師許瓊心強調,早產兒在2歲前應接受評估篩檢、持續追蹤非常關鍵。她呼籲,早期療育應從早產寶寶住進加護病房開始,並持續追蹤至學齡前。 (黃安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