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不少上班族是「周末運動員」,平日工作忙碌,只在周末運動;還偏好網球、籃球等劇烈球類運動,因肌肉強度不足,常出現「周末運動員症候群」,其中以十字韌帶斷裂最多,10多歲到50多歲都有,占骨科門診一到兩成。 高雄市阮綜合醫院骨科醫師陳正彥說,天天鍛鍊的運動員都可能發生十字韌帶斷裂,何況周末才運動的上班族;因為沒有天天鍛鍊肌力,放假日連續兩、三小時從事高強度運動,就可能因肌力不夠,或做了「超乎能力」的大動作而受傷。 51歲張先生從事金融業,放假日和友人相約打網球,有次救球動作過大,扭傷膝蓋,頓時劇痛不已、走路無力,隔天就醫檢查,是十字韌帶斷裂。 一名30多歲年輕業務員打籃球,轉身上籃落地時重摔,膝蓋疼痛,試過按摩、復健、針灸等療法都未根治,拖了許久才就醫,確診十字韌帶斷裂。 陳正彥表示,十字韌帶斷裂後,患者膝關節鬆脫、前後搖晃,但僅上下樓梯才明顯有「膝蓋跑掉」的感覺,平時還能行走就不以為意;加上十字韌帶斷裂無法從X光察覺,須透過核磁共振攝影才能確認,不少人因而延誤治療時機。 十字韌帶斷裂前兩周為急性期,應多休息、減少疼痛,並透過物理治療促進血液循環及止痛。第二至八周是恢復期,可鍛鍊大腿後肌強化肌力,或平躺屈起膝蓋,讓膝關節逐漸恢復活動;若恢復期間走路仍感無力或疼痛,就要評估是否進行韌帶重建手術。 陳正彥提醒,運動前要暖身、拉筋10到20分鐘,跳躍落下等動作應避免膝蓋打直、外翻或劇烈衝撞,以免落地時不穩傷及十字韌帶,嚴重還可能合併半月板破裂、關節軟骨破裂,須進行軟骨修補及韌帶重建手術,才能恢復受傷前活動強度。 (蔡容喬) 疼痛冰敷 痠痛熱敷 搞定運動傷害 ●健康意識抬頭,為追求健康,許多人開始注重運動;但在運動過程中難免受傷,最常見的運動傷害是足踝、膝蓋、手腕、手肘部位的關節扭傷、脫臼,及上肢下肢肌肉拉傷。發生這些傷害時,除非嚴重到足不能行、手不能抬,傷者常常嫌麻煩不去看醫師,而自行處理,得到的結果有時慢慢好轉,有時卻適得其反,病情更加嚴重。 這是因為一般人對運動傷害的處理有錯誤認知。眾人皆知,運動傷害治療應遵守PRICE原則:保護(Protection)、休息(Rest)、冰敷(Ice)、壓迫(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但到底要冰敷多久,多久後要改成熱敷,莫衷一是,這是無法快速痊癒的關鍵。門診時遇到很多類似的病人,累積一些經驗與大家分享: 不論運動傷害發生第幾天,只要患處還疼痛,就採取連續冰敷,轉成痠痛時才可用熱敷。疼痛是急性發炎期反應,身體受傷後,傷處組織分泌細胞因子Cytokine,產生發炎反應,吸引細胞修護的各成分開始進行修復。 此時,用手去按患部,即使沒使太大力,患者都痛得唉唉叫,中醫叫「拒按」。若熱敷會擴大炎性反應,讓腫脹發炎更嚴重。急性疼痛期應該採取冰敷、包紮、固定是最高原則。 什麼是痠痛?當用手去按,只會覺得痠軟而不痛,甚至有舒適感,患者甚至希望增加力道按久一點,中醫叫「喜按」,這就是已過發炎期,轉變為恢復期了。當晚上熬夜打電玩或讀書時,背後的僵硬痠痛就是這種感覺,要採用熱敷、推拿、按摩。中醫就是藉由「拒按」、「喜按」的辨證來區分疼痛期或者緩解期,疼痛冰敷,痠痛熱敷。 至於患處是否提高,個人建議是並不盡然。抬高患處,血液循環不良,且往往不符合生理姿勢。倒是建議讓患處好好休息,如果是上肢受傷,受傷部位不能用力,不能負重,做家事也先請別人代勞。若是下肢受傷,則最好安靜休息,不要久站,也避免不必要的走動。休息是復原之道。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