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研究發現,中風病人除利用西醫治療與復健,若能以中藥及針灸治療及早介入,併發失智後遺症的機會可降低約四成。 台灣振興醫院中風中心主任尹居浩表示,許多中風病人除了肢體癱軟無力,也會因血管阻塞、病變,進而腦部功能退化,引發血管性失智症,與一般退化性的阿茲海默型失智症不同。也有研究發現,曾經中風者和正常人相較,更易失智,不僅影響中風後存活率,也是家庭沉重負擔。 台灣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教授施純全去年發表研究,證實針灸治療能有效預防中風病人二度中風,論文獲刊於國際醫學期刊「Medicine」。他更進一步發現,中醫治療除了避免二次中風,最大特點是可預防後續併發症,尤其是預防失智,效果頗佳。 施純全利用2000年到2004年健保中風研究資料庫,篩選1萬多名50歲以上的中風初期患者,區分接受針灸治療與未接受針灸治療二組,追蹤5到9年,發現病人接受針灸治療後,降低失智風險24%,若同時針灸合併西醫復健治療,則可降低失智風險36%。 他的另一篇研究也發現,中風病人接受中藥治療,可降低併發失智機會30%,若再合併針灸與西醫復健,預防失智療效更好。特別的是,對女病人來說,中藥或針灸介入治療效果最佳,機轉為何還不清楚。施純全說,社會高齡化,中風病例增加且年輕化,希望研究成果可作為新的治療參考。 (鄧桂芬) 4招防中風 1飲食清淡:少鹽、少油、不飲酒過度,多吃高纖維食物 2控制三高:平時做好血壓、血糖、血脂控制,每天運動也有幫助 3不抽菸、禁二手菸:尼古丁會使心跳加速、血壓上升,損傷血管內皮細胞 4定期檢查:40歲以上可每3年健檢1次,65歲以上建議每年1次 諮詢/尹居浩醫師 復健+針灸 躺著進來 走著出去 ●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師林舜穀表示,對於中風患者的針灸處置,一般取穴穴位包括頭皮的百會穴、四神聰穴、運動區及感覺區,身體則是合谷穴、外關穴、曲池穴、陽陵泉、陰陵泉、太衝穴、 血海穴及梁丘穴等,一周針灸二到三次,有助恢復血管與神經活動。 林舜穀說,該院每年平均約2、300名中風病人接受中西醫會診,包括病發一周內予以針灸及中藥治療,臨床發現效果不錯,愈早介入、恢復功能愈佳。曾有62歲伯伯因梗塞型中風癱軟住院,經復健與針灸治療,半年後可自己站起來走動,可謂「躺著進來、走著出去」的最佳案例。 台灣振興醫院中風中心主任尹居浩說,只要對症治療,再輔助中醫針灸或中藥,對中風病人確實能有幫助。 他提醒家屬,當發現長輩似有失智情況,未必一定是退化型失智症,可能和腦中風有關,建議及早就醫檢查,目前可用藥改善腦部循環,愈早治療、愈能減少中風的遺憾。 (鄧桂芬) ●常見中風治療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