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 一名罹患糖尿病的57歲男子,平時未按時就醫服藥,數月前背部受傷,卻因神經感覺遲鈍而沒有察覺,直到傷口爛得跟碗公一樣大才就醫,引發壞死性筋膜炎併發敗血症。 收治這名患者的台灣怡仁醫院執行副院長謝渙發指出,男子因長年血糖失控導致周邊神經血管阻塞、神經感覺遲鈍,就醫時背上傷口已相當嚴重,緊急給予抗生素治療及血糖控制後,立即進行清創手術。 他說,過去糖尿病患進行清創皮瓣手術時,只能憑醫師經驗與肉眼辨識,無法客觀判讀血流灌注情形,一旦判斷錯誤、沒有看出血流不暢通,可能會造成組織壞死,需要二次開刀,但透過近期新引進的「術中螢光引像導引系統」,可看到相對血流百分比,大幅降低手術失敗的風險,男子手術後目前傷口復原狀況良好。 怡仁醫院院長李典穎指出,近年這項技術已經成為歐美手術應用趨勢,可將過去肉眼看不見的患部、淋巴結或腫瘤邊緣做即時顯影,醫師可藉以判斷血液流動情況,以利手術執行,可運用在複雜傷口清創、乳房重建、頭頸部及大腸直腸專科等開放性手術。(中央社) 半數糖尿病患 死於心血管問題 ● 醫師臨床發現,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約有七成患者的BMI值超過24,根據統計資料,心臟病、腦中風是糖尿病患的主要死因,糖尿病又合併高血壓、高血脂的盛行率增加近1.4倍。 研究顯示,約每兩名糖尿病患就有一名死於心血管問題,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傳統糖尿病治療主要在血糖控制,肥胖或心血管併發症多半由患者自行控制;美國則已要求市面上所有降血糖藥物,都必須經過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 杜思德說,一天一次注射GLP-1藥物治療,可以使糖尿病患者血糖穩定、同時也減輕體重,但必須每天打針;臨床建議,如果糖尿病患者且BMI值超過27,口服降血糖使用一或兩種後,仍無法有效控制血糖,建議併用這種注射藥物。 除了藥物控制外,杜思德也提醒患者,平常仍須注意飲食控制,少油少糖,且每周運動三次,例如散步、快步走等運動均有助健康。(陳麗婷) |